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進入人生轉折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等進行著急劇的轉變。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但是容易偏激,自控能力差。且心理逐漸顯出“閉鎖性”,不輕易將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如此多的原因導致中學生常常出現焦慮、緊張、不安、抑郁、恐懼等情緒。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056
初中的孩子告別了幼稚的童年,進入了人生的一個轉折期。在這個時期里,初中生經歷著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定型的急劇的轉變過程。這一時期的初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望強,對新鮮事物敏感,但是思維的片面性大,容易偏激,自控能力差。初中生又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必然引起情感上的變化。而這些原因導致中學生常常出現焦慮、緊張、不安、抑郁、恐懼等情緒。下面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初中生交往方面對他們的心理影響與解決方法。
一、家庭教育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發揮著持續的示范、導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夠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礎。家庭教育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家庭和生活環境發生巨變。如父母不和、天災變故等造成學生生活急劇變化,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苦悶、壓抑狀態而出現心理問題。此外就是家長對子女的漠視或溺愛,方法簡單、粗暴;對子女的不公平,專制;放縱、遷就等都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如不少家長常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理解,難以溝通;很多孩子也在埋怨父母對自己不理解,很少向父母敞開心扉。孩子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愛,而是精神上平等的理解和關懷。有的家長平常一天到晚都沒能見到孩子,晚上回來孩子已經睡覺了,白天起來孩子已經上學了,但是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好時候又開始打罵孩子了。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鼓勵,孩子的心理也容易受挫,導致玩游戲機或者無心學習。并且這時候對父母的責罵是非常反感的,容易讓孩子走極端。所以家長無論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多和孩子溝通,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學校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臺灣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陳安龍先生所說:“心理咨詢不是說教,是參與;不是偵訊,是了解;不是批評,是指導;不是做作,是真誠;不是解答,是領悟;不是解決問題,是協助成長;不是表面屈從,是內心轉變?!?
教師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應用心理保健的方法,通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一般學生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方法來調節心理:一是轉移法,轉移自己注意力。如對正在經受精神折磨,要設法擺脫眼前的情境的同學,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消除學生當時不正常的情緒。又如學生受挫后的壓抑、內疚、羞憤,要及時用恰當的發泄法進行排解,可以通過讓學生寫日記訴說,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吼叫,對著空椅子發牢騷等方法,及時疏導心結,化解積郁,使得心理平衡。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老師進行訴苦,以解除內心的沖突。二是自我暗示法,當忌恨念頭產生時,要用語言自我暗示,強制壓抑自己萌發錯誤的動機和欲望。自卑并不是自己的實際狀況很糟,而是潛藏于意識深處的癥結使然。采用“我能行”“我一定做得好”“我不比別人差”等的暗示心理方法,不輕言放棄。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多培養學生抗挫折的能力。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個體的青少年發展時期表現較明顯,他們常常是由于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它會給人帶來失望、壓抑、沮喪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反應。遇到挫折時應冷靜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從主客觀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結合自己的優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效地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失敗乃成功之母”,保持自信和樂觀,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學會悅納自己的態度,培養自己在合作、交往中的能力。
三、青少年交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交往與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處,都是與他人建立一定的聯系。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漸形成的,缺少這方面問題的人經常游離于人際交往的圈外。這些孩子要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克服羞怯。在學校教育中,學校應著重培養學生豁達大度、克制忍讓、溫和親切等有利于交往與合作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快樂和憂愁,但快樂與朋友分享會更快樂,憂愁向朋友傾訴就會減輕。而通過傾述的過程可以減輕心理壓力、緩解心理緊張。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會導致心理負荷過重。大量的研究證實,離群索居會使人產生孤獨、憂慮,可導致心理障礙。愉快、廣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個性發展與健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人往往就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心理學家從各個不同角度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健康的個性總是與健康的人際交往相伴隨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與別人交往越積極,越符合社會的期望,與別人的關系也越和諧。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了比較全面發展的學生,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別人的交往以及人際關系都很好,他們更積極去建立交往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如友好、可靠、替別人著想、溫厚、誠摯、信任別人等。
總之,初中生正處于個人學習和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心理發育更是會影響到其今后的個人發展,應該成為教育部門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要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遵循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并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廣大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中學 528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