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時期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25—01
   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市場中的各種競爭都出現了日益激烈的趨勢,使得人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而在教育事業不斷加快發展的新時期環境中,小學生也開始面臨著更大的學習壓力,這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1)部分農村學校領導及教育行政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當成一門副科,認為只要抓好語、數、外,學校教育就成功;有的學校則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匆匆設立,又草草收兵;有的學校干脆不開設心理健康課。(2)部分教師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一致。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沒有、學不學都無關緊要。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一樣可以考上大學;有的教師只把它簡單地當成一種假想,而未能認識到其方法論上的指導作用;有的教師學習理論敷衍了事,學完則束之高閣,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
   2. 師資力量缺乏,教師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都是團隊干部、政治教師或班主任兼任。他們中多數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在工作中不能自覺地運用心理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它自身獨特的原則和方式方法,與我們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較大的區別。如果僅僅憑個人熱情而缺少一種科學的精神或是因為工作需要才從事這項工作,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二、解決策略
   1. 加強理論學習,轉換觀念。很多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教師較少,甚至沒有,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是德育教師,或者是普通教師經過心理課程培訓發展來的,他們缺乏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對某些理論認識不深刻。學校應該認識到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同時對正在從事該方面工作的教師進行更加系統的心理學培訓。教師也應當拋下面子,多向專業人員咨詢學習,真正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區別,運用科學的評估手段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便正確地指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心態,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師”。
   2. 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一是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本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開展課題研究。要以承擔國家、省級心理課題為基礎,全面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形成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有效途徑。三是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要開設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和服務工作,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排解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和矯治。四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談話法、咨詢面談、角色扮演等。
   3. 全員參與,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學校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氛圍,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要利用現行課程,進行學科滲透,讓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潑上進的氣氛中,學生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正確對待挫折,主動調適情緒。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家庭、社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觀念、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同時,小學生已經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質也會受一些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傾斜,這樣,學校教育的結果易被家庭、社會的負面作用抵消。因此,學校應針對農村家長的心理特點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和正確的教養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3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