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更好地發揮心理學的指導功能,以消除教學過程、評價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學生能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意識都發生著劇烈變化,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有資料表明,在我國約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做為一名數學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責無旁貸。因為健康的心理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師在組織數學學習活動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時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情感與態度等,同時幫助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及時調節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緊張、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習。我在實踐新課程的同時,嘗試著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偶有收獲。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樂學情感。
學生的情感對其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保持積極向上、樂觀愉快的學習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數學學科中具有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則、一成不變的定理、乏味的數的運算等,相對于語文等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因此,教師有必要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做數學、體驗快樂。除此,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平臺,使教學內容更富有趣味性。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等非常感興趣。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翁,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愉悅的學習氛圍。比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的“分桃子”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猴哥猴弟倆上山摘了8個桃子,卻因如何分桃子產生了爭吵,弟弟說他最小應該多吃,而哥哥說他力氣大應該多吃。這時,猴媽媽回來了,引出問題: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會怎么分呢?小學生因此對新知識產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使學生心理產生了“我要學”的積極情感體驗。
二、重視課堂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在學生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學生,學生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教師對學生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關懷、鼓勵和期望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愉快和振奮,對他們的學習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當他的學習目的尚不明確的時候,為關愛自己的教師而學往往會成為他們的一種學習動力。在數學課堂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確定不同的要求,從而對他們的也許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給予真誠的肯定。對于那些被別人視為“差生”的學生身上的任何缺點,我們都能一分為二,從中找出一些“閃光點”而加以肯定,使學生從心理上將老師視為朋友,能夠心悅誠服地聽從老師的勸勉,同時也從教師的勸勉中找回自信心。這樣課堂必將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風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結合新課標標準,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舉辦數學競賽,開展數學實踐等活動,搭建了一個展現學生各方面能力與才華的舞臺。例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辯論。辯論是相互公平競爭,它能培養人的臨場發揮的能力、應激能力、敏捷的反應力、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嚴密的語言組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小學生盡管還沒有那么嚴密的邏輯、鋒利的語言、詳實的材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但通過互相指出對方的紕漏之處,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各種不同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組織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
合作教學是一種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所展開的學習活動。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其群體意識。平時不愛動腦筋的、極少動手活動的學生,也會在合作學習中產生一種責任感,從而積極參與,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如在教學圖形的欣賞與設計一課中,教師采用分組合作設計圖案,小組里的成員為了群體的榮譽,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協調和達成觀點,爭取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呈現一幅幅新穎而有美感的作品。開展合作學習,在培養學生群體意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愿意與人相處的開朗性格,防止學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和與人交往技能。
五、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滲透。
數學的內容更多地傾向于理性化的知識,人文性相對要少一些。然而,我們仍能從中發現許多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數與代數一類的課,我們主要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計算、估算能力;綜合實踐應用較多的課,我們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索,體驗一下自己發現結論的喜悅與自豪感;圖形認識一類的課,我們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能力;統計與概率方面的課,我們可以增加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我們就可以很自然地滲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養學生平和的心態。
總之,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現實對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積極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沃建中,《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科學出版社;
[2] 紀瑞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項措施》,人民教育;
[3] 陳家麟,《學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
[4] 林建華,《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
[5] 林壽德,《論心理學視野中的學校精神》,北師大學報;
[6] 邊玉芳,《學校心理教育實驗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ㄗ髡邌挝唬嘿F州省興仁市雨樟鎮雨樟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