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課教學中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小學思想品德課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討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實效性 激情 情感 活動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就現行思品教材而言,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討小學思品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當務之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針對小學思品課教學中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了些探索。具體策略如下:
一、情景陶冶法
首先要以真情來感染,因為激情是可以傳遞的。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學生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學生的激情,不由得陶冶學生們的心境,從而引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诩ぐl激情中可創設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戲情節、角色扮演等來引發興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陶冶學生從此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并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二、感染熏陶法
人的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把課本中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圖像,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馬路不是游戲場》,通過介紹交通事故在社會中的頻繁現象,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的圖片,在指名同學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同樣是這一課的教學,在新課伊始,借助現在教育技術手段,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一首名為《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的優酷視頻,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事故的現場,十三歲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每個學生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從而感受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份安寧與和諧。因此,在思品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明理育德法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禮”教育中,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錄像帶中挑選《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后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對做人要“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的后果??梢?,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明理方法進行教學,在提高小學生道德認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實踐鍛煉法
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學生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鍛煉法,就是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例如,結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學??山M織學生進行遠足活動,并且要求他們不帶零食,只帶開水。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艱苦樸素的精神,又促進了他們的互助、頑強、堅毅等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五、示范引領法
小學生模仿性較強,他們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為作為自己的仿效對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并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所謂示范法,就是為學生提供榜樣,指導他們去模仿。這些榜樣,首先應該是教師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領袖、偉人、科學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優秀人物,特別是學生中間的先進人物。為了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勞動這一教學目的,老師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賤》這一課時,不要光從書本中講述,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從課堂走向社會,探詢自己身邊的、被人們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勞動者的人和事,喚起學生對每一位勞動崗位上的人的尊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作為思品課教師,要敢于向傳統的“規矩”模式挑戰。如執教《不上當受騙》一課,開課時,教師可借助錄像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有一天晚上,小麗獨自一人在家看電視,忽然聽到敲門聲。小麗問:“是誰,有什么事?”敲門者說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給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麗站起身準備去開門,錄像停止。小麗是該開門,還是不應該開門呢? 教師沒有急于讓學生作答,而是讓學生用自主選擇座位的形式來回答“該開門”還是“不該開門”的問題。然后兩組學生對抗辯論回答“為什么”的問題。這樣學生知道了面對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學會自己保護。學生經歷了一次難忘的鍛煉。
總之,小學教師要在思品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思品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機且緊密地揉合起來,在培養小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才能讓他們帶著激情、興趣在課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長,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