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原版繪本故事閱讀課“Interactive互動”課堂模式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23-01
研究背景:
閱讀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活動,是素養提升的活動。當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多是關注“語言”本身而忽視讓真正的閱讀落地。英語繪本閱讀能否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指導。我們在幾年來的英語原版繪本故事的閱讀授課中,在專家的引領下,進行了“Interactive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努力讓真正的閱讀落地,著力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對英語繪本材料如何進行指導閱讀的問題,旨在通過課堂研討,案例分析,研討反思等形式尋找出適合學生的閱讀課授課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閱讀中培養興趣,獲取信息,提升素養,提高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
研究內容:
(一)Interactive課堂模式的結構與組織
此模式采取閱讀整體性和細節性相結合的課堂組織方法。
閱讀前:
“無文本”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已有經驗。
與以往的直接進入文本處理不同,我們的閱讀課堂在正式閱讀前沒有文本材料的介入,而是通過圖片,問題,思維導圖等進行鋪墊,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材料產生好奇和興趣,并對其中涉及到的基本場景人物有初步的了解。
例如:
1)通過圖片讓學生猜測故事發生的地點,其中的人物和情節,在下一步的閱讀中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相符。
2)通過讓學生問wh?鄄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讓他們對自己想要了解的故事內容的基本點產生探求心。
3)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故事的基本場景人物和時間進行思想風暴,一方面激發思維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梳理故事脈絡。
4)邏輯性較強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將主要故事情節的圖片進行排序。
以上方式都是為了激發學生,激活思維,掃清背景障礙和難點障礙,為真正的閱讀產生打好基礎。
閱讀中:
通過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對閱讀材料有深入理解。
閱讀中可以采取兩種模式:
A.由全篇到局部
在充分鋪墊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時間來通讀整篇故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成就感。讓學生先見“森林”,再見“樹木”。不會把閱讀支離化。
整體通讀后,再進入部分精讀。由老師帶領學生通過閱讀活動進行精讀。閱讀中的活動可以是拼圖閱讀,可以是分部分進行角色扮演,可以在閱讀中滲透中西文化對比和讓學生體驗角色情感。
B.由局部到全篇
此種方式是老師在閱讀前的鋪墊后,按篇章次序帶領學生先進行局部精讀,最后由學生在理解每一部分的基礎上進行整體閱讀。
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教師都要在閱讀中注意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尤其是局部閱讀。前幾個部分可以按學生原有的速度進行,后面的1-2個部分就要有意識逐步縮短其閱讀所用時間,可以從縮短10秒開始,逐步過渡到縮短20秒,半分鐘和1分鐘。
閱讀后:
學生可以做的閱讀后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a.續寫結尾
b.改寫結尾
c.角色扮演
d.教師重新設定開頭和結尾,學生改編主體部分
e.讀書報告
閱讀課后:閱讀是生活的延伸,讓閱讀生活化,體驗化,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因此閱讀課需要做進一步的延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
例如:在讀了和食物有關的故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英語食物制作的項目課程或者學做簡餐但是需要用英語匯報出來。
?。ǘ┽槍σ粋€完整的繪本故事——四課時教學設計
通常,我們對一個較長的繪本故事,會用四個課時的學習來完成,四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我們的重點探討內容。通過與亞美歐教育研究所的多次互動授課,我們基本確立了如下的四課時教學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主要是激活學生背景知識;為閱讀做好鋪墊。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閱讀掃清背景障礙和關鍵語言障礙。
第二課時:精讀開始。理解故事發展細節,以默讀為主,同時體會色情感和滲透文化因素。
第三課時:繼續精讀。貫穿領讀和跟讀原音,讓孩子體驗純正的語音語調代表的情感。 本課時完成精讀。
第四課時:生成輸出。以分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聯系。教師分配生成任務:比如讓學生做的puppet表演活動。學生表演出故事。
總之,在我們的Interactive閱讀課堂上,我們跳出閱讀看閱讀,從整體來設計閱讀,讓學生真正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獲取相關的信息,從“學習閱讀”走向“從閱讀中學習”。
回顧本課堂模式研究的歷程,由于時間緊,能力還有差距,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一個較長繪本故事的四課時教學,具體的設計與組織上。對Interactive課堂模式的理論探索和評價探索很不完善,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方面也很欠缺。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Interactive課堂模式的理論系統、教學系統和評價系統,使之成為獨特高效的小學英語原版繪本故事閱讀課教學模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