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生源多樣化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開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大量隨遷子女的加入,他們的文化背景、成長軌跡、家庭環境、學科能力與素養等不盡相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結合這些特點,嘗試為學生開發接地氣的“家系列”教學資源,關注學生的出生之家(老家)、成長之家(學校)、發展之家(吳江)。
  關鍵詞:生源多樣化地域文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資源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面臨著同樣的現狀:大量隨遷子女的加入。我校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以外來隨遷子女為學生主體的公辦學校,隨遷子女比例達82.13%,生源結構多樣化,學生的文化背景、成長軌跡、家庭環境、學科能力與素養等不盡相同。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結合學校的這些特點,嘗試為學生開發接地氣的“家系列”教學資源,包括三個部分:“我的出生之家”“我的成長之家”“我的發展之家”。
  一、“我的出生之家:老家”——何人不起故園情
  隨遷子女因為種種原因一年回老家的次數有限,可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牽動著他們的心,仍能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即使是平時寡言少語的學生說起自己的老家,也會滔滔不絕。筆者抓住這一“錨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取舍或調整,將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鄉土資源融入信息技術課堂。
  例如,對于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分冊第10課《遨游因特網》,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師你知道你周圍的同學都來自哪里嗎?(出示表1)這是老師課前調查的我校學生老家的情況。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全校800多名學生的老家分布在全國各地,真是五湖四海來相聚?。∧敲?,這些地方具體是在哪兒?那里有什么風土人情?你能在地圖上找到你老家的位置嗎?你能描述一下你老家的地貌嗎?你的老家有哪些有趣的方言?你最喜歡哪種土特產,為什么?你的老家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出示表2)請帶著關于老家的一系列問題完成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在輕松完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讓學生借著思鄉之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信息技術教材中有些內容關聯度很高。比如,本節課涉及家鄉的照片等網絡資源的下載以及綜合表述自己的家鄉,這是三年級分冊第11課《下載網上信息》和主題活動2《收集和表達信息》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于是,筆者將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習練進行了整合,然后展開教學,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當然,還有很多課可以融入豐富而有特色的鄉土資源。比如,三年級分冊“畫圖”模塊,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畫一畫“我的家鄉”;三年級分冊第16課《網絡交流》,讓學生與老家的親朋好友通過網絡手段(如QQ)進行遠程交流;四年級分冊第10課《收發電子郵件》,讓學生使用電子郵件進行思鄉情的傳遞;四年級分冊“WPS文字”模塊,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小隨筆“我的老家”,記錄老家那些值得回憶的人和事。
  二、“我的成長之家:學?!薄錁啡谌谛@情
  隨遷子女的父母一般工作比較繁忙,對他們的教育比較松懈,但這也使這些學生獨立性強、接受能力強、綜合素養高。這是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針對這一特殊現象,筆者充分進行了挖掘,揚長避短,尋求一種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增長點和生發點,進行有機的增補、刪減及延拓,形成集社團、美術、音樂、數學、英語、語文、體育等于一體的拓展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更完備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養。
  例如,教學五年級的“Scratch程序”時,筆者并未急著教學生Scratch的相關具體知識,而先帶領學生回顧我校近些年來根據生源情況組建的各個社團(如扁鼓舞、腰鼓舞、秧歌舞、連廂舞、盆燭舞、紅旗舞、花傘舞、京劇、錫劇、豫劇、黃梅戲等社團)在演出中亮相、比賽、獲獎的歷程。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是這些社團的一員,他們感同身受、自豪滿滿。此時,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畫一畫”:選取其中一個畫面用三年級學過的畫圖軟件畫出來。學生畫完后,筆者再教學Scratch的知識,并說明:學了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創作的社團人物和畫面“動”起來。不僅如此,在評價環節還讓學生給作品配上相應的音樂背景來“演一演”。在抒發自己對社團情感的同時,學生逐步習得并鞏固了Scratch中“新增角色”“角色的移動”的操作方法及外觀、聲音等控件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不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例如,教學“Scratch程序”時,筆者鼓勵學生提出自己關于教學資源開發的想法:“Scratch除了結合社團以外,還能融入哪些學科內容?”在這個既有趣又有挑戰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了“頭腦風暴”。他們集思廣益,最終合作研發了與音樂學科相結合的《鍵盤鋼琴》(設計程序,把鍵盤變為鋼琴鍵,彈出音符)、《小小演奏家》(編寫程序,讓計算機自動演奏曲子)等課例;與數學學科相結合的《猜數字》《最大公約數》《百元買百雞》《計算器》等課例(讓計算機解決一些數學難題,同時鍛煉學生的算法思維);與英語學科相結合的《Story》(編寫英語小故事)、《單詞復習小程序》(設計程序,考查英語單詞的掌握情況)等課例;與語文學科相結合的《成語接龍》《鷸蚌相爭》《小蝌蚪找媽媽》等課例;與體育學科相結合的《報數》課例(結合Scratch中的“廣播”和“接收”命令,模擬體育課排隊報數)。由此,學生把信息技術這門課玩得不亦樂乎,玩出了新花樣,玩出了新高度,并且還玩中掌握、鞏固了知識。
  三、“我的發展之家:吳江”——第二故鄉不解緣
  隨遷子女隨著父母工作的遷移來到吳江,雖然被稱為“新吳江人”,但是對這個“第二故鄉”并不熟悉,會產生疑惑:父母為什么會來到吳江?他們為吳江的建設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因此,筆者針對四年級分冊“WPS演示”模塊,設計了《我的第二故鄉——吳江》系列課,涉及吳江的人文歷史、非遺詩詞、名人名勝、太湖美食、工業企業五個方面,旨在帶領學生領略吳江的前世今生,體味極具魅力的吳江文化,讓他們對自己的“發展之家——吳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便盡快認同和融入吳江這個“第二故鄉”,更加如魚得水地開展社會生活、學習活動。
  例如,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分冊主題活動1《制作電子小報》一課,筆者做了這樣的引導:“老家的親朋好友來到吳江后,你會拿什么好吃的東西招待他們???讓我們制作一份電子小報,給自己遠方的親朋好友介紹一下吳江的美食和制作方法,看看他們能不能通過電子小報學會制作吳江的美食?!敝荚谧寣W生在加深對吳江美食文化了解的同時,掌握電子小報的制作技巧。
  再如,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分冊主題活動3《創作演示文稿》一課,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圖片處理、網絡搜索、收集和整理素材,制作幻燈片“吳江的名勝古跡”,詳細介紹垂虹塔、慈云寺塔、南厙村、退思園、師儉堂、先蠶祠等吳江的名勝古跡。學生在制作演示文稿的過程中,陶醉于吳江深厚的人文氛圍中。
  《我的第二故鄉——吳江》系列課還有諸如:《美化文檔》,讓學生為吳江名人費孝通爺爺私人訂制一張獨一無二的電子名片;《插入超鏈接》,配合吳江區政府呼吁的垃圾分類行動,引導學生用超鏈接技術制作“垃圾分類知識過關游戲”……
  以上生源多樣化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開發,體現了新時代一線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覺悟: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更要預設學生將來要面對什么,可能需要什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手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董玉琦.信息技術課程研究:體系化、方法論與發展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5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