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作業多樣化設置提升英語學科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核心素養”漸漸成了當今基礎教育領域最關注的熱點之一。具體到英語學科,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與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學會學習,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核心素養的提升主要通過日常的教育和教學來實現。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自然就成了發展英語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之一。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作業目的非常明確。通過作業,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一背、二抄、三練習”的作業形式,限制了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空間,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如何用多樣化的作業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位,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英語作業多樣化設置的必要性分析
豐富作業形式,與改善當前作業現狀的要求相契合 筆者為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專門在高一年級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五個涉及到作業的問題。根據統計數據得知,學生對現階段英語作業的形式和實效性都不是很滿意。過多的選擇題,增加了作業的隨意性和敷衍的可能性;單一的評價方式,注重的是答案的對與錯,忽視了對作業完成過程的評價。由此可見,豐富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實效性、創新性,勢在必行。
豐富作業形式,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相吻合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學習能力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保駕護航”。豐富作業形式,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在作業中得以培養,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在作業中得以升華,與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完全吻合。
豐富作業形式,與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相一致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在實踐活動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作業布置環節,教師也要嚴格貫徹這種教育理念。通過豐富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學會探知、運用和延伸知識,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豐富作業形式,與提高新課改下的應試能力的要求相適應 2016年開始的浙江英語新高考,不僅考綱詞匯量增加了,而且題型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新增的七選五、語法填空、概要寫作或續寫,都對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在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在“一背、二抄、三練習”的單一作業模式下是不可能全面地得到訓練和提升的。
作業多樣化設置在高一教學中的實踐
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對高一年級的作業形式進行了調整和嘗試,目的在于通過多元化的英語作業,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消極態度,助力英語的學習,助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演一演,寫一寫,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它是發展其他能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如何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呢?筆者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是演一演:課本劇表演、分角色朗讀、電影配音。高中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具有非凡的表現力和想象力,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依托教材,設計一些排演課本劇的作業。如在進行必修三第三單元“The million pound note”的教學時,筆者就布置了課本劇表演的作業。學生選定角色后,自選一幕進行合作表演。展示課上,演員們優美的語音語調、惟妙惟肖的模仿和團隊合作精神至今都讓人記憶猶新。通過這種真實語言環境的實踐和體驗,學生“聽”“說”“讀”“看”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高。
二是寫一寫:概要寫作、讀后續寫、仿寫。2016年浙江新高考后,寫作部分有了全新的變化,新增加的讀后續寫和概要寫作既考察學生對語篇的理解能力,又考察其語言表達能力。為了有效地提高“應考”能力,教師可以靈活地處理教材,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布置一些針對考試目標的讀寫作業。在記敘類文體的閱讀教學結束后,筆者一般會給學生布置仿寫、讀后續寫的作業;在說明類或議論類文體的教學結束后,布置概要寫作的作業。如必修三第二單元“Healthy eating”,講述了王鵬和雍慧開餐館競爭的故事。完成第一部分課文教學后,筆者布置了讀后續寫的作業(如右圖),要求學生在把握文本主線的基礎上,利用給出的關鍵詞,對故事發展情節進行合理的續寫。雖然續寫的結果五花八門,與課本不一致,但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對健康飲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讀寫的語言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講一講,辯一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各種現象,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如何通過作業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呢?筆者嘗試布置了一些講一講、辨一辯的作業。
一是講一講:課堂3-5分鐘熱身演講。眼下流行的TED演講,無論是演講者、演講主題、演講內容還是演講技巧,都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高水準。教師不妨借鑒一下,把它引到學生的英語學習中,讓學生也圍繞課文中某一相關話題,開展3-5分鐘的演講。比如在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學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演講作業——介紹你最喜歡的一個外國節日。有位學生選擇了“感恩節”,從感恩節的由來,說到感恩節的火雞、南瓜餡餅和各種節日游戲,內容豐富、語言流暢。講一講,加深了學生對節日文化的了解,培養了他們用批判性的思維去辨析外國文化的能力。 二是辯一辯:課堂辯論。開展課堂辯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有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學結束后,筆者讓學生以“Shall we celebrate Christmas in China?”為題開展班級辯論賽。為了在辯論中立于不敗之地,學生都會積極地準備資料,精心地編寫提綱,組織語言,力求在課堂上能完美地呈現自己的觀點。辯一辯,讓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思維更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這正是英語學科素養中“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
摘一摘,做一做,拓展學生學習能力 拓展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多渠道的學習資源,主動實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多布置一些這樣的任務,讓學生邊做邊學,把復習和強化所學知識的機械學習變為有意義的學習。
一是摘一摘——生詞、美句、美文。從高一進校開始,筆者就布置學生每天摘記5個單詞或詞組、1個句子,形式、內容不限。摘記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且這樣的作業形式,允許學生自由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看自己所想看,摘自己所想摘,能始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據筆者統計,學生摘抄的資源不僅單純地來自于教材和配套作業,而且還來自于《21世紀報》《維克多新高中英語詞匯》、詞匯APP(如扇貝、百斬詞等)。學會拓展學習資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正是學科核心素養中“學習能力”的要求。
二是做一做——制作黑板報、墻報、手抄報。如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閱讀教學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四人一組,制作節日小報,介紹世界各國的節日。接受任務后,各小組首先推選出一個小組長,組長再進行合理的分工:收集材料、撰寫文稿、美編、校對。最后組員各司其職,完成相應的任務。整個過程,不是單純地抄寫和繪畫,而是要認真地篩選內容和精心地設計、組織和書寫,集知識性、技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這樣的實踐作業,正是一個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好方式。
品一品,看一看,提升學生文化品格 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就是讓學生學會理解文化內涵,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布置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簡易讀物和觀看原聲勵志電影、美劇的作業,有利于他們吸收英語國家文化的精華,提升文化品質。
一是品一品:原聲勵志電影和美劇。每逢月末,筆者會布置高一學生欣賞一部原聲勵志電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不同的文化。例如原聲勵志電影《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中文版《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美國“奇跡女孩”莉絲·默里的親筆傳記《Breaking Night》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女孩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生命歷程。學生看后都深深地被感動,紛紛表示今后也要用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自己的人生。還有學生把其中的兩句臺詞,引用為自己的座右銘,寫在英語課堂摘記本上。品一品經典的影視作品,自然而然會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對文化品格的發展有很大益處。
二是看一看: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簡易讀物。筆者所在的學校給學生推薦的是《21世紀報(中學生版)》(Teens Senior),內容貼近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進行自主閱讀,完成以報刊為基礎的活動和任務。筆者翻看了學生整理的語言知識以及記錄的感想和反思,不難看出閱讀報刊不僅有助于擴大學生詞匯量,增強學生語感,幫助學生領會詞匯的內涵,而且能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世界。報刊所提供的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培養人文素養的內容,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直接指向英語學科素養“文化品格”的養成。
作業多樣化設置過程中的反思
高一學年的實踐證明,豐富學生的作業形式是有效的,它可以使學生有效落實英語知識的習得,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升。但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兩個原則:
針對性原則 學生做作業的目的是掌握基礎知識,并在知識的應用中提高能力,因此作業必須要有針對性。作業內容應該和教學內容相一致,預期要達到的目標應該和教學目標相吻合,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
融合性原則 新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又提倡小組的合作探究。因此,作業布置時要注意融合性原則,要將學生個體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探究,讓學生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作業的布置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作業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豐富作業的形式,讓作業更好地輔助英語教學,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還有待于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
?。ㄗ髡邌挝唬赫憬『贾菔虚L征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7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