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棣辨治帶下病經驗擷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喜棣為喜氏婦科第七代傳人,對于帶下病的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帶下病以脾腎虧虛為本,濕和熱為標,治療以標實去大半而培本,根據虛實不同而靈活運用治法,辨證注意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注意抓主癥,內外同治,重視食療的作用。
【關鍵詞】
喜氏婦科;帶下病;辨證論治
喜棣為喜氏婦科第七代傳人,喜氏婦科為儒醫世家,起于清朝,原為宮廷御醫,隨軍行至南通定居,代代相傳至第八代,至今200余年。喜氏善治女科,在蘇北地區聲名顯赫,被當地人稱為“醫神”、“送子觀音”,其家族事跡被《南通衛生志》以及《大醫仁心—南通歷代名醫錄》收錄。百年的喜氏婦科治療婦科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往往藥到病除,治療上具有整體調制,重視脾腎,顧護正氣,分期調經,藥食同治等特點。治療帶下病亦經驗豐富,辨證用藥頗具特色。
關于帶下病的記載始見于《黃帝內經》,古代對帶下病的認識已較為深入清楚,《諸病源候論》中已有五色帶下的記載,即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1],發展至清代,傅青主分別論述了五色帶下的病機,并列舉了對應方藥。但總而言之,認為“帶下俱是濕證”[2]。帶下病大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本文主要論述喜棣對狹義帶下病的診治,即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等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癥狀的疾病[3],與現代婦科學中的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性疾病等疾病密切相關。另外,無明顯感染引起的白帶明顯增多亦屬于中醫帶下病之范疇。喜棣老先生(以下稱喜老)作為喜氏婦科第七代傳人,治療帶下具有其獨到特色,筆者侍診多年,整理其中診治經驗特色,分述如下,以饗同道。
1 對帶下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喜氏婦科認為帶下病主要為濕邪致病,五臟主要責之脾腎,經絡責之任脈、帶脈,各種內外因引起脾腎失司,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均可引起濕邪流注下焦引起帶下病。辨證首先辨虛實寒熱,根據虛實寒熱決定治療的輕重緩急,即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喜老治療帶下病往往結合病因治療。例如因環境或服裝潮濕不透氣引起濕邪流連下焦而帶下多者,須變換環境及穿著;因飲食不節而引起脾氣運化失司,中焦濕邪下注而帶下多者,宜改善飲食,改正飲食陋習;因情志不暢,肝郁犯脾,阻礙脾氣運化而生濕帶下多者,宜條暢情志,勞逸結合。只有這些致病的內外界因素去除時,治療帶下病的效果才能比較滿意,否則帶下病會反反復復,周而復始。
2 辨證論治特色
基金項目:上海市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研究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JCZYGZS-025)
2.1 辨治講究病證結合
喜老辨證論治帶下病時往往辨病和辨證結合治療。如因脾胃病致其帶下量多者,以調脾胃為主,因盆腔炎引起帶下量多者,以治療盆腔炎為主,因熱淋之下焦濕熱致帶下病者,在清熱止淋基礎上止帶下。
2.2 辨治抓主癥
喜老對帶下病辨證論治時重視抓主癥特點,認為帶下病通常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療宜從主要矛盾入手,臨床上往往抓一兩個突出的主癥治療,邪去七八后扶正固本即可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滲透著喜氏婦科治療標本先后順序的原則,即以脾腎虧虛為主,無明顯濕熱者,以脾腎虧虛為本,首先以治本為主。若濕邪挾熱,以濕熱為標,則先清濕熱,其后再補其不足而治本。例如,患者帶下量多、色白、異味異常大,非常困擾,檢查未見異常細菌感染,此時緊緊捉住異味大這個主癥,辨證為濕熱下注,治療以清熱祛濕止帶為主,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療效。又如,患者腰酸、倦怠乏力、帶下量多、色黃、質稠、無明顯異味,貌似脾虛、腎虛、濕熱都有一些表現,但是此時見患者形盛體胖,即可辨其痰濕內蘊,以健脾補氣為主治療,往往諸證減輕。
2.3 結合外治法療效更佳
喜棣治療帶下病常內服與外用相結合,內服治療時根據帶下病證的分型不同予以健脾祛濕,固腎調沖任或清熱除濕,清熱解毒等治療方法。根據“帶下俱是濕證”思想,主方以三五味健脾藥為底方(如黨參、炒白術、芡實、茯苓)組成,酌情加減化裁,常用方劑包括四君子湯、完帶湯、參苓白術散、易黃湯、知柏地黃丸、五味消毒飲等。此外,外用藥一般用喜氏婦科外洗方治療,此方具有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等作用,其組成為花椒、苦參、枯礬、地膚子、蛇床子等,等量組成,每味藥劑量約30g,于煎藥后待藥液變溫時熏洗外陰,每晚1次治療。通過內服外用法結合治療帶下病,可得到顯著的臨床療效。
2.4 巧用食療法
喜老在治療疾病時善用食療,認為藥食同用往往可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保護脾胃,提高正氣,防止疾病復發。治療帶下病時喜老亦善用食療方,尤其對青少年帶下多者,常常單用食療方治療帶下病,如服用蓮子、服用炒白果等,又如茯苓蓮子湯,由白茯苓、蓮子肉(去芯)等量煮湯,可放或不放冰糖,時時飲用,不拘次數。如玉米須薏苡仁湯,即玉米須及薏苡仁等分適量煮湯飲用,或服用茯苓餅、芡實餅,口味較好,老少皆宜。另外,治療帶下病時喜老還善用民間的四臣湯,即白茯苓、淮山藥,芡實、蓮子等四味組成,其中茯苓滲濕利水,山藥健脾益腎,芡實亦補脾固精,蓮子不僅安神,還具有健脾固澀的功效,既是美食,亦為良藥,既入脾腎而澀精止帶,又避免燥濕過而傷陰。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臣水土不服、濕邪傷脾,服此食療方后大有好轉,故有四臣湯之說。傳說無可考,但此方由喜氏婦科沿用至今,喜老將此方作為治療脾虛引起的帶下病的主方,無論藥療還是食療,均時時用之,療效可靠。
3 驗案舉隅
董某,女,43歲。2017年11月1日首診。主訴:帶下量多,有異味1月余?;颊?月下旬,勞累后帶下量明顯增多,色淡黃,有異味,下腹隱痛,外院檢查發現白帶膿細胞3+,彩超提示左側卵巢囊腫大小30×47mm,有少量盆腔積液,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炎,慢性盆腔炎,予甲硝唑栓陰道塞藥1周,婦科千金膠囊口服治療2周。復診查白帶膿細胞1+,腹痛緩解,但白帶量未減少,偶有異味,卵巢囊腫未消失。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月經周期為30~33d,月經期為5d,量中,色紅,無痛經,無明顯血塊,末次月經為10月12日,單胎順產,人流1次,最近用藥期間否認性生活。來診時納尚可,寐安,二便調,腰酸,口干不欲飲,倦怠乏力,舌紅略胖,苔略黃膩,脈細略滑。此為帶下病之濕熱下注證,治以清熱祛濕止帶,擬方如下:夏枯草15g、浙貝母10g、白茯苓10g、淮山藥10g、薏苡仁15g、南芡實15g、炒白芍10g、杜仲10g、炒黃柏10g、粉萆薢10g、白花蛇舌草15g、椿根皮10g、粉甘草5g,予7付水煎服,2次/d。注意飲食清淡,忌辛辣粘膩,勞逸結合,注意休息,忌就坐久立,可煲湯時加蓮子、薏米仁適量同服。2017年11月8日復診,患者述白帶明顯減少,色白,無明顯異味,腰酸明顯緩解。自覺小便暢,身體較前輕松,舌紅,脈細,前方去白花蛇舌草、粉萆薢,續服一周,生活起居宜忌同前,其后患者帶下轉為正常,經凈后復查彩超未見卵巢囊腫。建議其茯苓、芡實、山藥、蓮子等量煲湯,時時服用,注意寒熱起居,勞逸結合。
參考文獻
[1] 南京中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031.
[2] 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4.
[3]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