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5種殺菌劑防治健寶南瓜白粉病的藥效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了篩選有效防治南瓜白粉病的藥劑,選用5種殺菌劑進行防治南瓜白粉病的藥效試驗。結果表明:25%乙嘧酚磺酸脂EC 1500倍液、12.5%腈菌唑EC 1000倍液和12%苯甲·氟酰胺SC 1000倍液對南瓜白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5%乙嘧酚磺酸脂防治南瓜白粉病效果最好,第3次藥后7、14 d防效分別為82.8%、86.5%;3種藥劑均可在防治南瓜白粉病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南瓜;白粉病;發病規律;藥劑防治
  DOI:10.13651/j.cnki.fjnykj.2019.03.013
  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effective fungicides to control powdery mildew in pumpkin, five fungicid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efficacy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500 times solution of 25% acetylsulfonate EC, 1000 times solution of 12.5% myclobutanil EC and 1000 times solution of 12%  benzylflutolanil SC all had better effect on pumpkin powdery mildew, among which 25% acetylsulfonate had the best effec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7 and 14 days after the third injection were 82.8% and 86.5% respectively. All the three fungicides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the control of pumpkin powdery mildew.
  Key words:Pumpkin; Powdery mildew; Effect test; Fungicide
  西洋南瓜又叫栗味南瓜,屬印度南瓜類型的品種[1-2]。西洋南瓜以其外形美觀、品質優良、風味獨特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3-4]。健寶南瓜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經多年選育的雜交一代優質西洋南瓜,在福建省周寧縣、福鼎市等地示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健寶南瓜在福建省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病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其中以南瓜白粉病發生為害嚴重,尤其在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白粉病迅速蔓延,常導致減產20%~30%,嚴重時南瓜病葉表面多被白色粉狀物覆蓋,減產達50%以上,嚴重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南瓜白粉病病原為瓜類單絲殼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5]。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以生長中后期為害較重。雖然防治南瓜白粉病的藥劑很多,但是不同藥劑防治效果差異較大。為了篩選有效防治南瓜白粉病的殺菌劑,于2018年采用5種不同殺菌劑開展了防治南瓜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南瓜品種為健寶南瓜,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提供。
  供試藥劑分別為25%乙嘧酚磺酸脂EC(西安近代農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2.5%腈菌唑EC(天門易普樂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0%苯醚甲環唑WG(山東榮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2.5%四氟醚唑EC(浙江博仕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2%苯甲·氟酰胺SC(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8年7月至11月在德化縣龍潯鎮南瓜種植基地進行。試驗地地塊平整,四周開闊,土壤為砂壤土,海拔630 m。土壤理化性質為:pH值5.1,有機質24.6 g· kg-1、堿解氮114  mg· kg-1、有效磷10 mg· kg-1、速效鉀44 mg· kg-1。健寶南瓜于7月27日播種,采用單行定植,定植株距0.7 m,畦帶溝寬1.6 m。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分別為25%乙嘧酚磺酸脂EC 1500倍液、12.5%腈菌唑 EC 1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WG 1000倍液、12.5%四氟醚唑EC 1000倍液、12%苯甲·氟酰胺SC 1000倍液、清水對照(CK),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4 m2,共計18個小區。
  1.4 施藥方法
  試驗于9月20日上午噴藥,噴藥當天天氣晴朗,此時健寶南瓜長勢旺盛,南瓜基部一些老葉已出現白粉病病斑,噴藥時將葉片正面、反面均勻噴霧,每667 m2噴藥液量60 kg,每噴完1種藥劑后,用清水將噴霧器反復清洗干凈,再噴施下一種藥劑。每隔7 d噴施藥劑1次,連續3次。
  1.5 調查方法
  噴藥前先調查各處理白粉病病情指數。第3次噴藥后7、14 d調查病葉、病株再進行分級。每株按上、中、下隨機摘取葉片10片,每處理小區調查30株,共計選取300個葉片。將南瓜葉片按病斑面積占葉面積進行分級,記載葉片病級,計算防效及病情指數。
  南瓜白粉病分級標準[6]: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4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  [∑(各級發病株數×各級級數)/(調查總數×發病最高級數)]×100
  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施藥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情指數比較
  從表1可知,在施藥前各處理南瓜均有出現南瓜白粉病病斑,各處理南瓜白粉病病情指數為4.2~18.3。第3次藥后7 d,除25%乙嘧酚磺酸脂和12.5%腈菌唑處理外,其余處理病情指數均有所增加,清水對照的病情指數增加幅度最高,25%乙嘧酚磺酸脂處理、12.5%腈菌唑處理和12%苯甲·氟酰胺處理的病情指數較低,分別為3.1、4.1、4.9。第3次藥后14 d,各處理南瓜白粉病病情指數為3.8~28.2,與第3次藥后7 d相比,各處理南瓜白粉病病情指數均有所上升,25%乙嘧酚磺酸脂處理、12.5%腈菌唑處理和12%苯甲·氟酰胺 SC的病情指數較低,分別為3.8、6.2、6.8。
  2.2 防治效果比較
  由表1可知,第3次藥后7 d,25%乙嘧酚磺酸脂、12.5%腈菌唑和12%苯甲·氟酰胺對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防效分別為82.8%、77.7%、73.6%,25%乙嘧酚磺酸脂的防治效果與12.5%腈菌唑處理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但顯著高于12%苯甲·氟酰胺,極顯著高于10%苯醚甲環唑、12.5%四氟醚唑。10%苯醚甲環唑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效為57.9%。第3次藥后14 d,25%乙嘧酚磺酸脂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為86.5%,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12.5%腈菌唑和12%苯甲·氟酰胺對南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8.0%和75.9%,兩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極顯著高于10%苯醚甲環唑。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25%乙嘧酚磺酸脂EC 1500倍液、12.5%腈菌唑EC 1000倍液和12%苯甲·氟酰胺SC 1000倍液對南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3次藥后7 d 防效均在73%以上,第3次藥后14 d防效均在75%以上,3種藥劑均可作為防治南瓜白粉病的有效藥劑,生產上可推廣使用,并注意輪換使用。建議在南瓜白粉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25%乙嘧酚磺酸脂EC 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EC 1000倍液,或12%苯甲·氟酰胺SC 1000倍液 1次,隔7 d噴施1次,連噴3次。
  白粉病是南瓜栽培中的主要病害,南瓜白粉病發生輕重與南瓜不同生育期、氣候條件以及田間管理水平有關。根據多年對周寧縣、福鼎市、南平市、閩侯縣健寶南瓜白粉病發生規律的調查,健寶南瓜在坐果前白粉病較少病,但坐果后特別是在生長中后期如遇適宜氣候條件即可大規模發病,加上生產上管理粗放,長期施用同一種藥劑,不注意藥劑輪換使用,常常導致白粉病發病率上升,輕則減產20%~30%,重則甚至減產50%以上。因此生產上必須抓住坐果前的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同時應采用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提倡“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方針,輪換用藥,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振超,戴忠良,潘躍平,等.西洋南瓜新品種瑞錦1號的選育[J].長江蔬菜,2013(22):13-15.
  [2]馮志紅,李曉麗,宋曉飛,等.西洋南瓜不同品種合理采收期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9 (2):152-153.
  [3]周婷婷,楊獻娟.西洋南瓜秋延后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6(3):27-29.
  [4]唐瀚,孫小武,胡安平,等.貝栗南瓜保護地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12,25(4):56-58.
  [5]劉麗娥.3種藥劑防治奶油南瓜白粉病藥效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12(2):32-33.
  [6]覃維治,黃報應,黃開航.桂南地區淮山藥炭疽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5,44(7):94-98.
 ?。ㄘ熑尉庉嫞毫至崮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