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防治藥劑篩選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隨著常熟市農業種植結構的全面調整和棚式蔬菜的快速發展,甜菜夜蛾發生程度逐年加重。為了篩選出高效低毒的防治藥劑, 本文選用5種藥劑開展試驗。結果表明, 15%茚蟲威乳油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性不佳;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持效性好,但速效性不佳;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速效性較好,持效性最好;45%甲維虱螨脲水分散粒劑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不理想;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最差。
關鍵詞 甜菜夜蛾;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5%茚蟲威乳油;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88-01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屬鱗翅目夜蛾科,是為害西蘭花、甘藍的主要害蟲。近年來,隨著常熟市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棚式蔬菜的發展,為甜菜夜蛾提供了更加廣泛的越冬場所[1],甜菜夜蛾發生逐年加重,并開始嚴重為害辣椒、豇豆等蔬菜。由于有機磷類、菊酯類等常規化學農藥的頻繁使用以及用藥的不合理性,甜菜夜蛾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常規藥劑防治效果逐年下降,生產中甜菜夜蛾防治困難重重[2-3]。為了有效控制斜紋夜蛾的發生危害,實現綠色防控,選用5種藥劑進行防治試驗,以篩選出高效低毒農藥推廣使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位于常熟市梅李鎮珍北蔬菜基地;供試蔬菜品種為棚栽西蘭花,2015年 8月10日移栽,田間長勢平衡。
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5種,商品規格分別為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上海悅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5%茚蟲威乳油(美國默賽技術公司);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福建浦城綠安生物農藥有限公司);45%甲維虱螨脲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15%茚蟲威乳油225 mL/hm2(A)、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60 g/hm2(B)、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750 g/hm2(C)、45%甲維虱螨脲水分散粒劑135 g/hm2(D)、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300 mL/hm2(E)和空白對照(F)。3次重復,小區面積30 m2。
1.4 施藥方法
8月20日用藥,當天無雨。施藥機械采用臺州市路橋奇達噴霧器廠生產的3WBS-16B型背負式手動噴霧機,對葉面均勻噴霧,用水量675 kg/hm2。試驗期間平均氣溫28.1 ℃。
1.5 調查統計
每個小區隨機調查3點,每點1株,分別于藥前、藥后3 d、藥后7 d調查整株葉片上甜菜夜蛾幼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并用SPSS 19.0軟件Duncan′s multiple rangetest方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數-藥后蟲數)/藥前蟲數×100;
校正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藥后3 d,各處理防效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A(88.2%)、處理C(72.5%)、處理E(63.8%)、處理D(63.4%)、處理B(56.5%),除處理E、D防效差異不顯著外,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其中處理A校正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藥后7 d,各處理防效依次為處理C(80.8%)、處理E(80.6%)、處理A(66.7%)、處理D(44.0%)、處理B(19.6%),除處理C與處理E防效差異不顯著外,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其中處理C與處理E校正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15%茚蟲威乳油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性不佳;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持效性好但速效性不佳;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速效性較好,持效性最好;45%甲維虱螨脲水分散粒劑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不理想;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最差。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產品生產安全要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蔬菜病蟲害防治一定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4-6]。本試驗中防治效果最好的3種農藥中,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在露地栽培花椰菜上安全間隔為3 d[7];15%茚蟲威乳油在花菜生產上施用較安全,安全間隔期為7 d[8],這2種藥劑和生物農藥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均符合防治要求。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可交替使用15%茚蟲威乳油、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與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以保證藥劑的速效性與持效性,同時減少害蟲產生抗藥性。為進一步達到綠色防控目的,也可采用蘇云金桿菌與化學農藥混用的方法,降低對環境的影響[9],筆者將進一步對此方法進行研究。
4 參考文獻
[1] 李新.甜菜夜蛾的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J].吉林蔬菜,2018(5):30.
[2] 司升云,周利琳,望勇,等.湖北省甜菜夜蛾田間種群抗藥性監測[J].植物保護,2009,35(1):114-117.
[3] 蘇宏華,宋彬,李麗,等.甜菜夜蛾的抗性及抗性機理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2,49(6):1659-1663.
[4] 孔國順,劉天龍,朱元良,等.8種生物農藥防冶菜青蟲和小菜蛾效果試驗[J].長江蔬菜,2005(3):39-40.
[5] 蔣錦龍,金保潮.生物農藥防治小菜蛾的藥效試驗[J].城鄉致富,2002(4):37-38.
[6] 李高平,鞠桂清,王建如,等.生物農藥對小菜蛾和菜青蟲防治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4):3405.
[7] 洪文英,吳燕君,尉吉乾,等.溴氰蟲酰胺對小菜蛾的田間防效及其在花椰菜中的殘留與消解動態[J].農藥學學報,2017,19(2):211-216.
[8] 朱烈,周宏,李旦陽,等.定蟲隆、蟲酰肼和茚蟲威在花菜中的殘留動態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6(5):61-63.
[9] 周榮華,劉翠君,楊天武,等.Bt殺蟲劑與化學農藥混用的研究概況[J].湖北農業科學,2004(5):54-57.
收稿日期 2019-02-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