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全切術后中醫穴位按摩的護理干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子宮全切術后中醫穴位按摩的護理干預研究。方法:選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間到我院行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88例進行對比研究,采用信封法進行分組,將全部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為4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術后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腹脹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的腹脹率顯著較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穴位按摩護理應用于子宮全切術后,可縮短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提高治療效果,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子宮全切術;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干預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子宮全切術日漸成熟,手術過程中,患者通常采用腰硬膜外聯合麻醉為主,術后患者需要面臨切口疼痛、腹部脹痛等臨床癥狀,應與有效的護理手段相配合,疏導患者的情緒,并降低術后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1]。近年來,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中得以應用,通過對子宮全切術后的患者實施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可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促進患者康復。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子宮全切術后中醫穴位按摩的護理干預效果,探究內容將在下文進行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婦科接診的88例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將奇偶法作為分組依據,實驗組患者為44例,對照組患者為44例。實驗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為35-59歲,平均年齡為(47.65±1.02)歲,對照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為36-60歲,平均年齡為(48.03±1.22)歲,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等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子宮全切術后常規護理,術后應指導患者采用平臥體位,并將枕頭去除,保持平臥位6小時,使用腹部沙袋對傷口進行加壓,期間患者禁食禁水,可使用棉簽潤濕患者的唇部,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可將術后護理內容對患者進行口頭宣教。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穴位按摩護理,術后6小時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才能夠進行中醫穴位按摩護理,護理前護理人員應先用溫水對患者的足部和手部進行清洗,并使用熱毛巾對患者的足部進行包裹,包裹時間在10min左右,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對患者的合谷穴進行按摩,按摩時間為5min,指導患者將雙臂展開,并放置于護士的手上,由護士用拇指以順時針方向對患者的手掌及手心進行按摩,需要雙手交替進行,每只手按摩的時間約為3min分鐘,隨后對患者的三陰交穴進行按摩,按摩手法為護士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足部,另一只手用拇指拳法由根部向前按壓到足心,雙側足部均需要進行按摩。按摩完成后,到腹部對患者的中脘穴進行按摩,使用順時針方向按揉,按揉時間為5min。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腹脹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計算88例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行t檢驗,用率(%)的形式表示腹脹率,行卡方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2.1 對比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
對照組患者的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尿時間、排氣時間顯著長于實驗組,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1。
2.2 腹脹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腹脹率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子宮全切術過程中會因牽拉以及暴露時間較長,最終使患者的腸道功能和泌尿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僅會發生明顯的疼痛感,還會出現腹脹等癥狀,子宮全切術后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手段干預,促進患者康復[2]。
傳統的護理方式能夠根據患者術后的情況指導患者采用合適的體位,并于腹部加壓,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患者康復,而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干預可于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時進行,在手、足穴位按摩過程中,可對人體經脈的起始端和終止端進行刺激,可對人體的血液循環起到促進作用,最終使內臟功能得以改善,可達到舒緩患者情緒的效果,降低疼痛感[3-4]。足三里穴位具有調節脾胃,和中氣的效果,三陰交穴位具有健脾,疏肝的效果,合谷穴具有鎮痛的效果,腹腕穴在按摩過程中可對腸胃蠕動起到促進作用,緩解患者腹脹,并可保證患者的膀胱功能,縮短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5]。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全切患者應給予中醫穴位按摩護理,可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降低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中醫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朱桂芳,楊洋,胥海蓮. 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子宮全切術后的影響[J]. 甘肅醫藥,2016,35(1):65-68.
[2]劉慧敏,袁建寰. 穴位按摩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腹脹的改善作用[J]. 內蒙古中醫藥,2017,23(16)116.
[3]陳瑾. 穴位按摩治療全子宮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 2014,3(25)98.
[4]馬力鳳,龔燕嵐,程英姿. 開天門穴位按摩法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前焦慮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16,13(9):57-59.
[5]許月萍,許靜芳. 穴位按摩對陰式子宮切除及陰道前后壁修補術后尿潴留的干預作用[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2(6):805-8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