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效果,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救治時間,提升其搶救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更有效的提升。方法:選取我院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這個范圍內所收治的20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方式對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預見組,每個組平均各有患者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方法,無明顯的護理側重點,預見組主要實施預見性護理機制,有針對性的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普通、急癥和重癥,并根據各自的類型進行相對應的治療。兩組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治療護理之后,對患者所呈現出的效果、護理滿意程度、并發癥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等相關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有效采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在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效果方面,對照組要特別明顯的低于預見組,并發癥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對照組要比較明顯的高于預見組,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58天,預見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52天,兩者之間的組間比較差異,有相應的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骨科患者的護理實踐中有效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可以使患者的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程度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并發癥發生幾率,這種方法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行。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骨科護理;應用
在醫學的角度來看所稱之為的預見性護理,也就是超前護理,它主要指的是,在患者治療之前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并據此作綜合性的評價,有針對性的把患者的病情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重癥、急癥和普通。針對不同類型的病癥,采取與之相對應的不同的護理和治療方案,通常情況下要在實踐中先護理急癥,然后重癥,最后護理普通骨折,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有效提升治療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針對最需要護理的患者進行相對應的治療。與此同時,再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護理,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疏解,縮短恢復的時間,充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選取我院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這個范圍內所收治的20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效果,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救治時間,提升其搶救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更有效的提升?,F在把相應的研究過程和具體內容作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這個范圍內所收治的20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方式對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預見組,每個組平均各有患者10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為(49±24.2)歲,男96例,女104例,骨折141例(上肢81例,下肢60例),腰椎間盤突出85例,頸椎病45例,頸胸腰骨折40例,骨盆骨折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具有可比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方法,無明顯的護理側重點,預見組主要實施預見性護理機制,有針對性的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普通、急癥和重癥,并根據各自的類型進行相對應的治療,具體內容體現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用??谱o理指引模式,與患者進行深入細致的交談,并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針對相關方面的臨床資料進行有效收集和匯總,其具體內容包括體征、癥狀、文化水平、心理狀況、營養狀況、自理程度、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對疾病的了解和期望等。對患者的狀況實施更系統全面的了解,并有針對性的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對醫護人員護理工作的合作程度,從常規護理、心理護理、營養護理和并發癥護理等相關方面著手實施護理,擬定出相對應的預見性健康護理計劃,并對其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出院時幫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出院后1周內電話隨訪1次。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治療護理之后,對患者所呈現出的效果、護理滿意程度、并發癥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等相關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經過相對應的護理之后,有效采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在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效果方面,對照組要特別明顯的低于預見組,并發癥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對照組要比較明顯的高于預見組,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58天,預見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52天,兩者之間的組間比較差異,有相應的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從臨床實踐中來看,骨科患者大多數都是突發性的損傷,在臨床癥狀上通常情況下都伴有比較劇烈的疼痛,精神壓力巨大,大多數情況下都要進行相對應的手術,而手術之后患者臥床時間比較長,大多數都無法生活自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十分典型的恐懼,煩躁,焦慮的心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精神方面疾病。在臨床實踐中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壓瘡,泌尿系統感染、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等一系列相關方面的疾病,此種并發癥的出現頻率有很大差異,如果沒有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在接到出診通知第一時間就要確定患者所在位置及受傷情況,針對具體的傷情進行有效的評估,同時要準備好相對應的物品、藥品、急救儀器,接診途中隨時與患者保持聯系,并將信息反饋給醫院相關科室,使其做好準備工作。到達現場后根據傷情采取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處理傷口、建立靜脈通路,迅速補充血容量,監測生命體征。同時注意對患者家屬的心理安慰,對需要手術或預測有生命危險的傷員的家屬應選擇好時機再進行告知,積極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在我們這次研究中,有效采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在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效果方面,對照組要特別明顯的低于預見組,并發癥發生幾率和住院時間,對照組要比較明顯的高于預見組,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58天,預見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52天,兩者之間的組間比較差異,有相應的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
通過上文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看出,對骨科患者的護理實踐中有效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可以使患者的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程度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并發癥發生幾率,這種方法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行。
參考文獻:
[1] 徐冬云.130 例老年骨折患者的預見性護理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5,50(22):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