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著眼空間觀念培養為學生發展“續”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練習課作為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是以通過學生進行適量、適度的練習,達到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為目的的課堂教學形式。一般拘泥于“基礎練習——變式練習——綜合應用”的教學模式。而有效的練習課應該是繼續引導并促進學生充分、有效地展開數學思考,為學生的后續發展“續力”。
  【關鍵詞】練習課;教學模式;空間觀念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63-01
  下面以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練習》為例,談談如何在練習課的設計中為學生發展“續力”,促進學生充分、有效地展開數學思考。
  一、錯例展示,題源多元,成為“可見學習”
  錯例展示是學生思維的真實暴露,是學習知識后的第一反饋,能充分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么想,因此潛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課前,筆者根據學情收集了一些錯題,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收集、整理一道易錯題,在完成易錯題的收集、整理過程中,實現了對自己學習的“可見”。老師則將題目進行了整理,在課堂上挑選共性的題目進行專門練習。
  【錯例展示】觀察思考:錯在哪里?
  從學生的作業本中看,這題錯誤率最高,就是學生的難點。經分析,學生不理解題目的意思,看不懂纏繞方法。彩帶所圍成的圖形是個長方形,但它處于一個三維的空間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導:“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大家看得更清楚嗎”,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平移讓彩帶變得直觀,也將學生的認知從三維拉回到二維平面圖形上。通過這樣的拓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了思維品質,積累了思維經驗。當然,這種思維經驗的積累還將為后續“棱長總和”的學習“續力”。
  通過錯題的整理和展示,學生參與了習題的選擇,教師研讀了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是“可見”的。練習過程的控制權,悄悄向學生轉移。學生的能力水平決定了練什么、怎么練。
  二、同一情境,不同問題,延續“探索熱情”
  練習十九中一共有10題練習,如果僅是一道道呈現習題,一題題完成,課堂會顯得枯燥乏味。教師往往在設計練習課時很少去關注教材習題的編排體系、教材習題在本單元中承載的教學任務、并從知識體系出發去思考這些習題與后續學習的銜接性等問題。正由于缺乏這些因素的思考,造成教學目標的嚴重缺失甚至游離。如果只重視局部訓練而淡化整體的聯系,就會使學生缺少高瞻遠矚的解決謀略和隨機應變的解決問題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知識溝通能力,教師一定要整體把握教材的習題,尤其是加強數學知識之間溝通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運用同一情境,巧妙組合成不同問題,可以避免學生在幾個情境中穿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知識本身,從而使得教學的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因此,我采用“開心農場”這一個富有整體感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直觀操作分別解決“求長方形的周長”等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理、靈活地運用學過的周長計算方法。
  【練習1】這是我們學校的兩塊開心農場,1號長方形菜地,2號正方形菜地,想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需要哪些數據?
  【練習2、3】如果長方形菜地長28米,寬15米,周長是多少米嗎?
  【練習8】為了不讓小動物進入菜地破壞蔬菜,農場的李爺爺要給長方形菜地圍上籬笆,
  菜地會是什么樣子?有哪些不同的情況?
  【練習9】李爺爺打算在這塊長方形菜地種青菜和蘿卜,他在菜地兩條長邊的中點由A向B做一條水渠把這塊菜地分成①②兩部分。請你們分別用紅、藍水彩筆來描一描。周長到底誰長?
  這樣的調整,將零散的練習整合于一個一以貫之的問題情境中,利用練習1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切入,發揮一“材”多用,一“題”多變的教育價值,改變教材中練習的呈現方式,更具互動性和開放性,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引發學生的深層次思維,自覺地以數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發現數學規律,解決問題。這樣的練習整合設計,節約了課堂練習的時間,又將教材中習題的功能和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化化。
  三、拓展延伸,制造沖突,豐富“空間觀念”
  對學生進行幾何圖形的分割與拼組能力的培養,是整個建構幾何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空間想象能力深化的標志。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在圖形處理過程中真正認識圖形,理解圖形,使空間圖形在學生面前不再僵化、呆板,從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豐厚起來。
  【拼一拼】出示4個長為8厘米,寬為2厘米的長方形拼一拼,有哪些拼法?周長分別是多少?怎樣拼周長最短?你可以借助長方形學具拼一拼,可以在紙上畫一畫,甚至在頭腦中畫一畫。
  這樣的問題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及其困難的,學生很難想象其中的關系。這里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的借助實物拼一拼,能力強的借助畫一畫,最高層次的在大腦中畫一畫等方法。這樣的操作感知活動,給予學生較大的開放空間,讓幾何圖形的表象“明”起來,深化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感知和理解。這也最好地詮釋了“我聽見了,我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續力”。
  總之,對于練習課來說,要改變枯燥的練習課,教師就要嘗試把知識進行整合,設計以學生原有經驗為起點的充分體現數學本質的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模型、圖形進行感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幾何圖形的本質屬性,形成圖形的表象和清晰的幾何概念,讓幾何圖形在學生心中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更加自信,真正為學生發展“續力”。
  參考文獻
  [1]葛瑞霞.談空間觀念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1995年07期.
  [2]郭慧.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年05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2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