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閱讀教學,著眼能力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是學習語文課程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培養閱讀能力對于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目前學校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表現為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和缺少方法指導,閱讀總量偏少等。對此,當務之急是應該采取一些必要有效的手段,去實現閱讀的總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現狀分析;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13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24
在科技與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我們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能力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勢必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因為它關系著語文課教學的成敗。
一、閱讀現狀剖析
部分學生都沉溺在電視、網絡之中,他們的閱讀量很小,詞匯積累也非常貧乏,這就使得他們的寫作基礎很差,寫作能力低??v使有些學生喜歡看書,但是他們的閱讀目光都放在了卡通、漫畫上,很少閱讀科技類書籍,閱讀雜志的學生就更少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都達不到半個小時。另外,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沒有擺脫 “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狀,他們的閱讀活動仍以教師指導性、控制性的閱讀為主,遠沒有發展到自主性閱讀水平。教師擁有對教材文本的絕對解釋權,由此而造成學生閱讀興趣不高或者厭讀,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較強的閱讀能力。
二、閱讀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從激趣入手,養成閱讀習慣
1.開展讀書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1)根據學生不同的學段為他們選擇適宜的讀物。在每個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讀物。例如,低年級段學生可以閱讀一些帶注音的讀物或簡單的繪本;中年級段的學生可以選一些詩歌、故事、散文來讀;高年級段的就可以讀一些名家作品、優秀科技作品、議論文以及文言文。
(2)為學生組織豐富多樣的讀書活動。為了使學生對閱讀充滿著無窮無盡的興趣,教師可以為他們組織一些豐富多樣的讀書活動,使學生能時刻處于閱讀的情境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或是說說自己的閱讀感悟,將看到的故事表演出來,為書籍畫上一幅畫等。
2.讀思結合,養成閱讀好習慣
(1)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皩W起于思”“熟讀精思”是我國傳統的閱讀經驗,我們可以借鑒這種經驗引導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良好習慣。
一是帶著問題讀書。在讓學生讀書前,教師可先把問題提出來,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我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讓學生先默讀,并思考問題:“課文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為何要重復這么多次?”使學生對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這幾個字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二是在讀書中質疑。讓學生在讀書中體驗質疑是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習慣的重要目的,并由此提高學生在讀書中的思考能力。如我在教學《最后一分鐘》一文時,學生在認真讀書、仔細思考后,提出“這一分鐘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等問題,解決了這些較有深度的問題就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2)邊讀書邊動筆的習慣。讀寫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其做法是,讓學生坐下來讀書時就自然而然地把筆拿在手上。在閱讀中隨著思路,對不懂的地方圈圈點點做記號,對自己理解之處寫上一兩句心得體會,這樣就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細心授之以漁,用心學會閱讀
1.明確體裁,把握整體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因此,首先要明確文體,注意其閱讀思路,借助某一篇章的閱讀,掌握該類文章的閱讀規律。比如,記敘類文章,要從結構線索入手;說明類文章,要從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方法入手;議論性文章,要從觀點和材料入手;小說戲劇,則要從情節、形象入手;詩歌則從形象和意境入手。面對文本,必須統觀全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閱讀引向縱深之處進行剖析研究。
2.遵循規律,學會理解
閱讀文章關鍵在于語句。而關鍵性語句則是理解全文的鑰匙。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要抓住關鍵語句,認真領會,準確地理解文意。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字詞也是難點,字詞的多義現象是漢語詞匯的一個特點,它對表達思想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讀詞辨義來判定其所表達的意義,而不能望文生義,孤立地理解分析,要真正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閱讀規律。
三、結語
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具備自學能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把握強化閱讀訓練,正確地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使他們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成為讀書的主人,駕馭知識的能人,長大了才能成為高素質、高水平,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吳藝芬(1976.10— ),女,漢族,福建漳州人,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