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74-01
“積極倡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中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它不僅是當前課程教育改革所推行和倡導的學習方式,同時更是一種學習能力。在新的課程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又是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我們一線教師等待解決的問題。
一、環境浸潤 情感熏陶
自主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就是說,學生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學生只有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作為學習的主體出現,才能真正進行有效學習。而學生能否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依賴于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只有在具有安全感、溫暖感、被尊重的學習氣氛中,才會愿意承認和公開自己的無知,才會自愿學習、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古人云:師不必強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果我們能輕松地承認自己的未知領域,能夠和學生一起解決難題,甚至在適當的時候不妨去做學生的學生,那么我們實際會贏得更多學生的尊敬,并且拓寬了雙方的思路和視野,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好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學得自信
提供豐富的展示機會與豐富的展示形式,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展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慰示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展示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與關注,展示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建議。此外,開展閱讀交流會,演講比賽,辯論會,研究性學習,特長展示,獨立組織團隊活動等都是學習成果展示的有效形式,只有當我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切能夠讓學生自由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與條件時,學生才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人,是自身心理成長的主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才能得到快速發展。
三、授之以漁 循序漸進
自立學習必須以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作為保障。因此,自主學習很需要得到教師給予他們學習策略方面的有效引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習得學習策略。在感知階段,教師可利用故事、圖象、操作或借助于教材,創設情境,提供感知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感知學習,既可以讓學生直接感知客觀等物的感性形象,又可親身實踐獲得感性體驗,逐漸向主動感知發展。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中自主學習榜樣,利用課堂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習,讓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把學習策略展示給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性,形成互助共同體,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認識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潛力,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長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堅持不懈的訓練和培養。
四、強化實踐 形成品質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學習困難和干擾,這就需要學生用意志控制自己,使學習堅持進行,實現學習目標。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結構的差異引導學生設置一個個既有一定難度、通過努力又能達到的學習目標,當學生能一次次地完成任務,得到一次成功的體驗時,其學習信心將會增強,即使遇到困難也會想法解決。當主要學習任務受到干擾或學習過程受到了困難的阻擋,可采用暫時休息,適當運動或積極展示成功等方式的消除影響,減輕疲勞和鼓足信心。
五、評價激勵 注入活力
學生自主學習的進程是曲折的,其中的精神狀態也是多變的,教師適時給予他們恰當的激勵性評價,有助于學生保持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應解放思想,摒棄積壓種消極的情感因素,真正、靜下心來,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習,學會信任和欣賞那些一般的甚至尚有許多不足的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有可能發掘學生的長處,給學生以充分展現自己長處的機會,對某些學生尤其是后進生要降低成功的評價標準,在其取得了相對較小的成功也應及時給予鼓勵,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出現錯誤時,我們應給予及時反饋,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給予建議性的解釋和意見,使他們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如何做得更好等等。
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對于構建充滿生命活動課堂,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推動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徹底變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工作任重而道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