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在我國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改革中,數學是一個比較重點的內容,同時教學的內容也是比較復雜抽象的,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首先就要貼合學生的生活,拉近課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然后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增加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全面且主動的參與進來,最后教師也應該分層創設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利用自己課堂上的時間。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策略分析
小學階段的數學是學生對于數學這一門學科的一個初步的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很多小學的數學教師在講解小學的數學課的時候依舊是延續著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時間久了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所以為了能夠打破這一種現狀,有效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換了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
一、 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在教師所創建的教學情境中能夠找到自己比較熟悉的地方,才能夠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進來。而且教師還要注意這一點,在進行場景創設的時候要貼近的是學生的生活,而不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因為成年人的世界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教師應該認真的了解和傾聽學生的生活。
例如,在小學的數學課本《認識鐘表》一個章節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能夠學會有關于鐘表的一些知識,也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知識,針對于這一種比較生活化的知識,教師若是依舊是運用之前比較傳統的教學的方式方法的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無聊。所以,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來營造一個生活化的場景,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撥動教學的時鐘,讓學生分別扮演自己在這一個時間點該做的事情,并且讀出來這一個時間點。
二、 增加趣味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且有趣的事情存在著很大的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很好的將這一點利用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比較有趣的教學場景,讓學生能夠在這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全面的提高在小學數學上的課堂參與度。所以,教師在進行合適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教學的小游戲,或者是融入一些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故事的情節,讓學生能夠通過表面看本質,全面的了解到學習情境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
例如,在小學的數學課本《四則運算》一個章節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能夠學會一些有關于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在講解的過程中,若教師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計算,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學習到這一個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在一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些學生去扮演顧客,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模擬店鋪從清晨開始營業的狀態,記錄好每一次的交易,為了能夠讓這一次的情境扮演更加符合本次學習的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每四次的變動來進行記錄,到了最后的時候營業額最多的店員可以獲得獎勵,教師也可以適當的頒發小獎品進行鼓勵,讓學生可以再接再厲。
三、 分層學習場景的創設
在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中,學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差異而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教師若是為全班的學生都制定相同的學習目標的話,對于一些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很大的學習負擔,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生來說卻可以輕易的完成這一個任務,就造成了大量學習時間的浪費,為了能夠改變這一種情況,分層的學習目標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在創設學習情境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找到歸屬感,將自己在數學課堂上的時間高效的利用起來。
例如,在小學的數學課本《面積》一個章節中,其中主要講述的就是一些面積的計算,其中比較好計算的是正規圖形的面積,而一些異性的圖形就需要先分割在進行計算了,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在操場上劃分一些正規和不正規的圖形,讓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的所有者,并且計算出自己的土地面積,比較誰的土地面積比較大,對于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就可以讓這些學生去計算復雜一點的圖形,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從正規的圖形開始計算,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邁出自己的第一步。當學生遇到了問題之后,教師應該及時的為學生提供幫助。
結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也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可以自發的參與到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來,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感受到小學數學的魅力和多變化,也是對于學生接受能力的一種很大的挑戰,對于提高學生的小學數學的學習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呂金霞.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多元化的教學方式[J].中學課程,2017.
[2]崔亞萍.淺談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創設比較合適的問題情境 [J].課程教育研究,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