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生喜歡提問,基于此,教師要利用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能力,不斷采用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學法,通過問題情境創設,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教學法  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154
   有效的分析問題情境創設方法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本文結合有效的教學實踐,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一、問題情境概述
   為確保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各項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出“情”“境”共生的良好教學環境與條件。與課本內容緊密結合的數學教學情境有利于渲染課堂氛圍、引發學生共鳴,從而調動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由于實際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能夠利用自身積累的生活經驗,分析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等,以提升自身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勢所在。由于情境化的數學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其被列入合理創設課堂數學教育的預期目標之中。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應用問題時,積極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同時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創設猜想推測問題情境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一門新知識的必經之路,在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普遍較差,而其思維活動大多源于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因此,教師應對此方面進行引導,即通過對相應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探索本質,讓學生親自作出猜想與假設,并親身參與到推測、分析中去。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通過創設猜想提升了思維的發散能力,還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推測提升了逆向思維能力。因此,是否能夠合理地創設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借助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尋找問題答案,關系到小學生能否有效參與數學課堂。若教師善于利用創設猜想的教學策略,學生思考和探索學習的空間將得到拓展,其知識接受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例如,在講授有關“三角形的面積”的知識時,為使猜想與推測的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得到實施,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提出層層遞進的探索性問題,例如在以往的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大家是否還能記起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算公式?當學生回憶起所學知識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加以引導:本節課講要學習的是三角形面積的一般計算方法,請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區別,并類比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嘗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諸如此類,在這種引導式的問題背景下,學生可以進行合理外推——若是面積較小的三角形,可以通過數方格的方式計算面積,但此種方法對面積較大的三角形并不適用。而“動態變化”的方式可以將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無限縮短,將其轉換成三角形。學生可以以此調動發散性思維,通過比較發現規律,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時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真正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是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為生產生活提供方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將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實際意義與作用,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為此,教師應將生活經驗嗲濡課堂,挖掘生活情境中可能出現的數學因素,并對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
   例如,在講授“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出“媽媽去菜市場購買食物”的問題情境:已知媽媽一共有50元,土豆2.5元一斤、玉米3.6元一斤、西蘭花6.0元一斤,買了土豆2斤、玉米3斤、西蘭花2斤;請問,售貨員該找給媽媽多少錢?在這種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能夠根據實際生活經驗進行計算,因此其計算能力會相應得到提高,所學知識也會得到鞏固。
   (三)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為充分提升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應明確此階段學生具有的好奇心強的獨特之處,利用其好奇心提升課堂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不但具有有效性,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探索中滿足求知欲望。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多種多樣,常見有講故事法、玩游戲法等。由于此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若加以適度應用,可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感染性,讓學生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于課堂學習之中。
   例如,在講授有關“平均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森林王國運動會開幕在即,但是想要參加比賽必須通過回答問題來獲得報名資格。隨后,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選拔出一名“森林王國大門安檢員”,其余學生則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然后開展搶答比賽。比賽內容可以與“平均數”相關教學內容相結合,例如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只動物參與了比賽?如果只有一塊蛋糕,該把蛋糕分成幾份才能保證每個小動物都能得到蛋糕?在這種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對平均數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實現了課堂參與度與課堂效率的雙重提升。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通過本文對問題情境教學法的研究,提高了教學認識,希望能夠進一步保證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雙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75.
   [2]李寧.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內蒙古教育,2018(16):62-63.
   [3]侯永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8(27):91-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50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