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戶外運動發展概念界定的辨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基礎上,運用對比分析法對“戶外運動”中攀巖、露營、登山與“傳統體育”中球類、武術、田徑進行對比分析。用過去戶外運動概念來定義今天的戶外運動多存在不完善,不嚴謹之處,本文從戶外運動概念界定的必備的場地條件和參與者因素,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進行再總結。提出“傳統體育”與“戶外運動”屬于一個大的范疇,對其進行具體定義;會犯“多出子項”、“劃分不全”、“子項相容”等邏輯錯誤。
關鍵詞:戶外運動 傳統體育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b)-0228-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來看戶外運動的概念,已經不能籠統的將戶外運動定義為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項目群。戶外運動開展是基于自然環境,為了更安全環保、科學合理地進行運動,人們已經對自然環境進行人為的控制因素。如室內攀巖館的修建、登山健身步道的修建、營地的劃分、模擬山地自行車場地的修建等,在這些人為添加因素場地進行運動,是不是也可以將之稱為戶外運動?這些現象引起了界內學者的思考。本研究著力于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快速發展下的戶外運動概念界定進行再總結。
1 國外戶外運動發展概念界定
國外戶外運動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Fletche在1970年就戶外運動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影響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其結果是積極的。1980年Thomas James發表了主題“群山的自由”。在SCI中檢索關鍵詞“Outdoor sports”(1411篇)、“Outdoor Recreation”(2803篇)、“Outdoor Education”(2499篇)、“Outdoor adventure”(241篇),與戶外運動概念界定相關文獻224篇,但并未發現“戶外運動”的具體概念。大多是是一些戶外運動相關的詞匯,如Multi-sport(多項運動)、Outdoor Pursuits(戶外活動,有的叫做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Outdoor Adventure(戶外探險)、Adventure Recreation(探險休閑)以及Adventure Racing(探險比賽)等。而現在由于受中國發展的影響,國外也開始引用“戶外運動”這一詞匯,但仍沒有具體的概念界定。多數學者認為:在余暇的時間背起行囊結伴去大自然領域開辟新道路,挑戰身體的極限,探索有趣、神秘、有價值的東西,享受這一過程的活動即戶外運動。
2 國內戶外運動發展概念界定
戶外運動的概念在2000年初被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簡稱“登山中心”)界定為: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和自然環境直接相聯系的體育運動項目群[1]。在這之后,很多學者對此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2003年李舒平把戶外運動定義進行了修訂,認為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境為運動場地的帶有探險性質或體驗探險的體育運動項目群[2]。2009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董范教授在撰寫的《戶外運動學》一書中也對戶外運動的概念做了清晰的界定: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的帶有探險性質或體驗探險的體育運動項目鏈[3]。2013年孫永生、史登登等學者將戶外運動定義為:戶外運動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并與其有互動關系的非產生性人體活動[4]。2015年馬欣詳、田莊學者將戶外運動界定為:戶外運動是指人們以人力或利用自然力,在基于自然環境中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統稱[5]。
國內學者定義戶外運動還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戶外運動是指在室外進行的一切活動,包括室外的球類、登山、露營等。狹義的戶外運動是指一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非專用場地)的帶有探險性質或體驗探險的體育運動項目群。
3 不同發展時期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的傾向
學者游茂林、張東軍、鮑軍超將我國戶外運動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期(1949-1979)、發展期(1980-1999)、成長期(2000至今)[6]。
3.1 萌芽期概念界定傾向
在這一時期,我國開展戶外運動項目有溜冰、跳傘、游泳、輪滑等。但當時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運動屬于戶外運動,更沒有相關概念。
3.2 發展期概念界定傾向
我國戶外運動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受國外戶外運動登山愛好者的影響,我國對山峰資源進行了開發,并對外開放,國外戶外運動愛好者將先進的登山理念帶入中國,人們對戶外運動的概念逐步形成[9]。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登山隊、滑雪隊等退役運動員相繼參加到戶外運動中。因此,在人們觀念意識中形成戶外運動是具有探險性質的。
3.3 成長期概念界定傾向
隨著我國的發展,戶外運動被越來越多人知曉,并參與其中。從賽事的舉辦、俱樂部的數量逐年上升、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經濟效益等,可看出戶外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熱潮。很多學者對戶外運動概念發表了看法,分別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進行概述。這些定義多數包含兩個必要因素;場地條件(自然環境、模擬自然環境)、參與者。為了涵蓋范圍廣、參與人群廣,也借鑒國外歷史發展經驗,概念傾向于休閑視角。
4 戶外運動概念界定的必備因素 4.1 場地條件
任何一項運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場地,戶外運動開展是以自然環境為場地。戶外運動是“Outdoor sport”翻譯過來的,Outdoor是戶外的、室外的等意思。有很多人將其理解為“只要到室外參與活動”都可以將之稱為“戶外運動”。
戶外運動發展迅猛,基于自然環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運動需求,模擬自然環境相繼出現[8];例如室內攀巖館的修建、登山步道的修建、模擬越野自行車賽道修建、營地規劃等,這些運動場地已經越來越多的人為控制因素,已經不在是基于自然環境,是否還能用定義劃分為“戶外運動”呢?
4.2 參與者
參與者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參與?任何活動開展都是需要人參與,若將其界定為;人們以人力或利用自然力,在基于自然環境中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統稱[5]。越野跑屬于田徑,田徑屬于傳統項目,而越野跑在自然環境中進行,且是利用人力。若界定為;人的四肢和軀干等肌肉群收縮所調控的身體活動[4]。人類的各式各樣的身體運動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縮活動來實現的。傳統項目中籃球、武術等也可以劃分到該定義中。
5 戶外運動與傳統體育對比
5.1 戶外運動與傳統體育中的球類、武術、田徑的關系
從休閑娛樂角度出發,傳統體育基本不受場地限制,例如室外踢足球、公園里打太極、飯后散步等。從教育角度出發,傳統體育常常借助戶外運動。為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等,學校組織秋游、素質拓展、營地教育等。從競技角度出發,傳統體育賽事也會依托自然環境,如田徑項目中的越野跑[11]。
球類、武術運動可在室外進行,是否可根據參與場地條件的不同,將其劃分到戶外運動中呢?越野跑在室外進行,是不是即屬于田徑也屬于戶外運動呢?
5.2 戶外運動中的攀巖、露營、登山與傳統體育的關系
從休閑安全角度出發,戶外運動將不再基于自然環境。例如室內攀巖館的修建、露營區的規劃、登山健身步道的修建等。從教育角度出發,戶外運動也需要借助傳統體育。為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創造力等;戶外游戲中自制的足球射門、自制跳繩等。從競技角度出發 ,戶外運動賽事舉辦也會借助傳統體育場地。如定向越野中百米定向賽多利用校園足球場,讓比賽更具觀賞性,帶動學校運動氛圍,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攀巖的項目劃分、參與人群不受限制、場地條件可控,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可將其劃分到傳統體育中呢?露營、登山為了讓更多人科學、安全的參與,對其進行認為可控因素,是不是就不能稱之為戶外運動呢?
5.3 戶外運動與“傳統體育的概念”異同
在CNKI檢索關鍵詞“傳統體育的概念”出現結果1620條,其中期刊249條,找到包含關鍵詞期刊1條,查閱圖書館相關書籍1本。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學習整理,并沒有對“傳統體育的概念”下定義。由于在理論方面對“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等概念未能明確界定,致使目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念認識模糊,經常出現諸多概念混用的現象[12]。
諸多學者對戶外運動界定都包含場地條件(自然環境、模擬自然環境)、參與者等,傳統體育也包含這兩個因素。當前戶外運動的發展與傳統體育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6 結語
戶外運動發展至今,顯然不能將之籠統定義為;在戶外開展的活動、在自然環境開展的體育活動、在自然環境進行的一組項目群等。傳統項目中并沒有把球類、武術、體操等籠統的定義為“室內運動”,而各項目都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一項獨立的運動。鑒于傳統項目,定義戶外運動的概念就顯得牽強,攀巖、自行車、露營、登山等也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一項獨立的運動,用“戶外運動”籠統定義常常會犯“多出子項、劃分不全、子項相容”等邏輯錯誤。因此,本研究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提出質疑,不能籠統將之進行定義。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組編.戶外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舒平.登山、戶外運動在體育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及發展對策[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2003.
[3] 董范,國偉,董利.戶外運動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4] 孫永生,史登登.戶外運動相關概念辨析[J].體育學刊,2013(20):56-59.
[5] 馬欣祥,田莊.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重新甄別與界定[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140-145.
[6] 游茂林,張東軍,鮑軍超.戶外運動發展史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7.
[7] 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王文生.戶外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 梁海燕,陳華.美國戶外運動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首都體育學報,2012(24):64-67.
[10] 范旭東,于瀟,張高華.美國戶外運動的成長機制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6(12):74-79.
[11] 蔣輝.再論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分類及功能[J].青少年體育,2017(54):38-39.
[12] 黃益蘇,張東宇,蔡開明.傳統體育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