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戰略性舉措。目前,我國基本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形成了“一主多元”工作格局。相較我國,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在這些方面起步早,經驗比較豐富,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激發農民職業化內生動力
  在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先接受職業化培育,然后成為農民是農民職業化的主要途徑。在我國,由于農民還不能完全從一種“身份”轉變為一種“職業”,所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很大程度上仍將是先成為農民然后接受職業化培育,這決定了深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必須在增強農民職業化內生動力上下功夫。
  借鑒國際經驗,再結合我國實際筆者建議,應堅持正確政策導向,在農民職業化政策設計上始終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自主性,持續深化“三農”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讓農民成為職業化的自覺參與者;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持續開展優秀新型職業農民評選資助等活動,以“先行者”增收致富的實際成效,帶動廣大農民積極投身職業化;加強思想觀念引領,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雙建融合”,廣泛開展以職業化培育為主題的文化、教育、科技、衛生、法律“五下鄉”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政策創設逐步突出普惠性
  在世界農業發達國家,農民職業化的政策創設上普遍是為所有主體提供平等的接受職業化培育的機會,但在能否成為職業農民方面,必須經過培訓和篩選,跨過一定“門檻”。我國情況恰恰相反,主要走的是遴選培育的路子,在獲得機會方面逐級選出重點對象予以培育和扶持。這種模式短期可行,但長遠可能有損機會平等和公平競爭。
  借鑒國際經驗,筆者建議,應逐步調整政策導向,在堅持分類分層、精準施策原則基礎上,不斷完善面向全體公民和所有市場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框架。在“誰有機會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問題上完全開放,為所有主體提供平等機會;在“如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問題上,凡通過培訓和考核的,均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平等享受政策優惠扶持;在“怎樣進入培育進程”問題上,不斷完善信息發布渠道平臺,平等、便利各類主體自主申報培育計劃。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法治建設
  從國際經驗看,農民職業化制度建設步入正軌后,將有關制度以法律法規形式固化,更有利于形成穩定預期,促進農民職業化進程行穩致遠。當前,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相銜接配套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已基本確立,乘著全面依法治國和鄉村振興戰略東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法治化建設正當其時。
  為此,筆者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和精細操作,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立法等方面工作:適時制定鄉村振興法,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創新成果納入其中;構建鄉村振興法為核心、農業農村領域法規規章為骨干、政策性規范文件為支撐的多層次農民職業化法規體系;推動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配套銜接的教育、社保、科技、環保等領域法規立改廢釋工作。
  培育內容從“農業生產經營”向“農村農民發展”延伸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既是“長本事”的過程,也是“換腦子”的過程。在世界農業發達國家,以農民職業化推動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文明是一條重要經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關鍵是人的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直接對人的工作,理應成為實踐這一要求的平臺和載體。
  為此,筆者建議會同宣傳、教育、科技、文化、司法行政等部門,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力量,探索在保持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合素質”、“生產技能”、“經營管理能力”三部分內容架構不變的基礎上,逐步擴展培育內容,豐富農民職業化概念內涵,推動最終實現包括增收致富在內的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
  推動職業農民培育  融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農民職業化是需要長久智力投入的系統工程。從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將職業農民培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在體制層面解決智力投入來源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農業農村部門主導推動為主,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職業院校等教學管理隸屬于教育部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國民教育體系仍是“兩條線”。
  借鑒國際經驗,筆者建議進一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國民教育體系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合力: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鼓勵高等農業院校大力實施“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加快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培養制度改革,搭建農民職業培育與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立交橋”;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探索將農業職業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厚植職業農民人力資源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9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