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近幾年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踐的思考,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總體要求和我區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闡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環節,以期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
遵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針政策和總體要求,近年來,南陽市臥龍區連續多年組織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出一大批適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全區涌現出一大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我區農業生產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但是,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加以改進和提高。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義
?。ㄒ唬┬滦吐殬I農民的含義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吧a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家庭生產經營為基本單元,充分依靠農村社會化服務,開展規?;?、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在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中,專業從事某一方面生產經營活動的骨干農業勞動力,主要包括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吧鐣招汀毙滦吐殬I農民是指在經營性服務組織中或個體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主要包括跨區作業農機手、專業化防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沼氣工、農村經紀人、農村信息員及全科農技員等。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意義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更是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推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與合理配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實和未來,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主體。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概況
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大區建設,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職業化為導向,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創新培育機制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2012年以來,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總體要求,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宣傳工作,組成了由南陽農科院、南陽職業技術學院、南陽師院、農技推廣部門、農業科教園區等專家組成的師資隊伍,遴選南陽大山農業園區、內鄉以色列高效農業園、南陽月季園區、臥龍區金磊生態園、西峽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西峽縣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培訓了包括種植、養殖、農機、經營、服務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8年,又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工作。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環節
?。ㄒ唬┡嘤龑ο?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持續流失,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日益嚴重,具體體現在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平均年齡大、男性農業勞動力占比低等方面。新生代農業人口大多又不愿務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局。如何解決這種困局,有待于各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新生勞動力向農業和農村合理流動,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生力軍。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高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為我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當前形勢下,只要積極從事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有愿意學習的,無論戶籍、戶口在哪里,都能得到培訓,享受同樣的政策支持。支持大學生、復轉軍人、城市富余勞動力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優化農村農業勞動力結構。
?。ǘ熧Y隊伍建設
現階段,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依靠本市范圍內的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的師資,實訓基地也多選擇在南陽市區域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師資力量短缺,學術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農業園區建設與管理運營水平與全國一流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補充外部師資力量,充實師資隊伍;拓展學員實習實訓的空間,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加見識,激發他們創新的內在動力。在資金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支持培育對象到產業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進行實習實訓,學習先進經營管理模式和高新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發展的速度。
?。ㄈ┡嘤龑ο蠊芾?
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嚴重流失,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又不愿務農,因此,培育對象平均年齡偏大,男性勞動力少。年齡越大,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越容易形成主觀意識上的錯誤,不容易接受新知識;年齡較小者,對農業職業本身的認識程度不深,敬業程度低,主動學習意愿不強。所以,根據培育對象不同特點,應加強管理,分類指導,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使他們看到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增強他們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以達到更好的培育效果。
(四)規范教學活動
根據培育對象的實際需求,組織教材及選擇相關專業老師和實訓基地。授課老師以提供的教材為主進行備課,準備課件,課堂講授內容與教材基本保持一致,便于培育對象課后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教材以外新增加的重要內容,應提醒培育對象注意,并做好課堂筆記。選擇實訓基地、實習內容也應與課堂教學基本保持一致,以便使培育對象課堂所學知識更加具體化呈現,鞏固他們課堂所學內容。
?。ㄎ澹┩晟茖嵱枡C制
現階段,受項目資金限制和學員學習時間等因素影響,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采取的方法是實訓基地參觀+園區專家現場講解。短時間的實訓,學員所接觸到的只是某一時間點的表象,認知程度有限,缺乏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實際規劃、運籌、操作、管理等經驗積累,難以達到培育的理想效果。所以,應當加強對實習環節的資金投入,支持實訓基地和學員建立長期實習機制,學員全程參與基地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熟練掌握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管理技術及經營措施。建立學員實習報告考核制度,客觀真實地評價學員實習效果,確保實習達到預期效果。
?。┩晟婆嘤己藱C制
如何檢驗培育取得的效果,要從兩個方面人手。一是課堂學習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課堂考核應緊貼教學內容,以書面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二是實習和實訓方面考核。為了避免考試流于形式,真實地考查培訓對象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可以考慮建立第三方介入考核考試的考查機制,增強考查結果的客觀真實性,以便于不斷改進培訓工作,提高培訓效果。
四、思考與建議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強大技術支撐,我國農民需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及農產品質量。新形勢下,應以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政策為保障,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手段,打造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3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