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課教學改革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體育教學改革成為了體育教學研究中的一大課題,推動體育教學改革有利于促進完善教學理論,更新教師觀念,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團結協作、勇于探索、不懼艱辛等優良的意志品質。本文通過對上海市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對上海市當前的體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討論其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提出對策,為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推動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 改革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096-03
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教學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同時,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和校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本研究針對當前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從創新的角度提出相應對策。
1 當前小學教育體育教學現狀
我國在小學教育階段屬于義務教育,為了保證每一位學生可以達到“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目標,各教育部門不僅增加了體育課程,還從課外活動等方面著手,并要求校方為學生減負以增加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希望通過量變走向質變。但這一切似乎并沒有太顯著的效果,學生并沒有養成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很多學生反而將體育鍛煉當作任務,草草了事,應付老師和家長。
目前上海市小學體育教學主要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布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教學活動,以身體活動、身體表現、身體娛樂為主要內容,包含各種走、跑、跳、投以及各類球類項目,但體育課往往受不到重視。
2 小學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2.1 教學模式運用不規范
長期以來,大部分小學體育教學依然沿用傳統的結構模式,簡單概括一堂課的流程即:開始部分——師生問好、宣布內容,準備部分——慢跑、徒手操,基本部分——示范、講解、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結束部分——靜態拉伸。這樣的模式可以套用所有的體育課程,也不容易出錯,可以說是一種很安全的萬能模式,大多教師也安于在這種舒適區授課。但殊不知這樣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會漸漸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導致學生的抵觸情緒,許多學生反映“體育課沒有意思”“上體育課就像是完成任務”。其實學生會有這樣的感觸并不難理解,就以準備活動為例,多數體育教師會選擇慢跑和徒手操,內容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沒有任何改變,也不會因為基本部分授課內容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準備活動,因為單一的手段更加簡單高效,不會因為每次學習新的動作而花費過多時間。然而觀察學生們在準備活動階段的表現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投入進去,往往只是口令喊得響,動作卻很不到位,草草了事。
2.2 教學目標與教學執行的矛盾
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并不強,特別是剛入學的學生面對新的老師,基本的隊形隊列、紀律整頓都會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而一堂35min的課中,很多環節是無法省略的,這就使得教學目標往往無法全部完成,再加上體育課本身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嚴格遵循教學目標的指導往往會難以完成教學大綱要求內容。因此,很多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無法面面俱到,經常到學期末開始“趕流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怪象——只教期末考核內容。盡管在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眼中,體育課屬于副課,但只要牽扯到了成績和升學,又似乎變得“很重要”。所以,考試項目必須學會并且要學好,非考核內容則作為輔助內容,有時間再學習,但往往體育教師最后都會略過,而著重練習考試項目。如球類項目在一、二年級不作為考核項目,教材內容主要以拋接球為主的球性練習,很多教師便選擇放棄此類項目的教學,而花大量的時間練習諸如滾翻、跳繩等項目。其實很多項目可以通過課堂內學習、課堂外練習的方式掌握,但多數學生并不會在課后進行練習,教師也心照不宣,于是只能大量占用課堂內的時間練習,以致顧此失彼,破壞了整體教學節奏及流程,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2.3 理論課授課質量差
長期以來,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一環——理論課,往往得不到學生和老師的重視,體育理論課課時比例極小,有些老師甚至于完全不上理論課。許多體育教師懼怕上理論課,因為講臺對他們來說有些陌生,理論課往往采取播放體育比賽錄像的方式草草了事,這對學生來說實在是一種損失。目前大部分學校不具備室外多媒體設備,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內容是傳統室外體育課無法教授的。對于學生來說,體育理論教學如:運動損傷與預防、體育心理健康、各類競技項目比賽基本規則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這些內容往往被忽視,究其原因在于傳統體育教學和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理論課的學習并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成績提高,若是教的不好或是無趣反而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所以理論課教學成了許多體育教師不愿抓起的“燙手山芋”。這種對理論課教學或輕視或抵觸的現象,已經開始逐漸影響小學體育教學的進行,給小學體育教學帶了損失。 2.4 評價體系不合理
當前上海市小學體育評價體系主要以體、技能考核項目成績+平時分綜合考量,將分數折合成優、良、中、合格等幾個層次,這種評價方式相對單一,作為指導體育教學目標的確立、內容選擇以及課堂組織實施的主要依據,不合理的評價體系往往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從評價體系的兩個組成來看,體技能考核往往是定死的,這也就好比在學期初便已預知了最后的考卷內容。而平時表現考察雖然是一塊彈性區域,但卻是很難確定分界,由于學生課業壓力已經很重,所以體育老師很少會平時進行作業布置及考察,于是在這一環節,往往是學期末教師“憑感覺”打分。另一方面,學生自評和對教師評價總是走個過場,盡管在學期末有學生自評的環節,但并不會影響教師的打分,所以學生本身也不會重視。至于師生互評是所有科目教學的一大難題,體育教學也不例外,僅僅通過單向的評價是很難達到教學進步的,這些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之處都或多或少地制約體育教學改革的執行和發展。
2.5 學校課時安排結構不合理
根據上海市各小學場地調查數據來看,上海市95%的小學具有足球場、籃球場、跑道、室內體育館等體育教學配套設施,70%的小學具有七人制足球場(周邊跑道約為250~300m),而余下的30%多數為市區學校,可見上海市小學體育教學場地條件是比較好的。但是在調查中筆者發現,仍有很大一部分體育教師反映“場地不夠用”。雖然上海市各小學的場地面積足夠,但似乎還呈現人均場地面積不足的困擾。經過對部分小學實地考察,發現一種現象:上午操場空空如也,僅有一兩個班級上課,而到了下午則人山人海,四五個班級一起在場地上上課,有時遇上個別班級活動課,多時可達八九個班級同時在操場,這樣一算,場地的確不夠用,其主要原因來源于為安排上午的語數外課程而造成的課時安排不合理。許多學校在排課時,往往會將體育課及活動課安排到下午,也就是臨近放學的時候。其一是為了避免小學生在上午上體育課會影響后續的課程,而上了一天課在最后安排體育課釋放一下可以緩解學生學業壓力及精神疲勞。其二,將類似于體育課這樣的副課安排在下午,可以使主課教師上午把課上完,下午則有時間批改課堂及校內作業,便于放學前發放訂正。其實這些原因都無可厚非,但透過這個現象不難看出,許多學校本身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僅僅將體育課作為學生活動的時間段,并且需要為所謂的主課“讓路”,而對實質的體育教學內容并不在意,因此也就不會考慮到場地密度對體育教學的影響,習慣性的認為操場可以容納很多人,這實際上許多的內容由于場地限制無法展開,過于嘈雜的環境不僅使教師在授課過程非常疲憊,也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這大大影響了小學體育課教學的質量。
3 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對策
3.1 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嚴格要求改變原有“一招鮮”式的教學模式,根據課堂的真正需求,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使教學活動可以向多元化發展,學生在學習掌握動作技能的基礎上,得到了身體的鍛煉,同時能夠使學生對運動產生興趣,感受到運動所帶來的歡愉體驗,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宗旨,以學生的個人興趣和體驗為重,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3.2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
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傳授式教學轉為引導式教學,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發現、探索、拓展學習。分清教學目標和考試的區別,緊跟教學目標但不受限于教學目標,突破傳統“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學形式,堅持素質教育理念,向學生輸送終身體育概念。課堂準備部分多以游戲的形式展開,使學生在熱身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競技性、趣味性和集體性,而基本部分則采取引導式、探討式的教學方法,積極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出一種輕松、歡樂的學習氛圍。
3.3 重視理論課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
提高體育教學中理論課的質量,首先教師應端正對理論課的態度,重視理論課,在授課前進行備課及說課演練,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以及板書,做到講課過程中條理清晰、聲情并茂,以提高學生對理論課的興趣。同時教師應提高自身素養,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及專業培訓,做到在專業領域知識全面,并能從多方位、多角度向學生詮釋體育運動的功能、意義及社會價值。只有教師對理論課重視了,學生才會逐漸重視理論課以及體育相關理論知識,體育教學改革才能正常進行,從而改變學生以及社會大眾對體育課的傳統觀念。
3.4 評價體系的改革與探索
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是對教學活動的綜合反饋,通過對“教”和“學”的過程進行價值判斷,從而起到反饋及督促作用。想要發揮評價的最大價值,其體系必須是多方位甚至于是全方位的,這就不僅僅是測個50m或是跳遠就可以完成的。當前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是由運動成績(運動素質與運動技能)+平時分(運動態度與運動參與)組成,而忽視了體育理論知識、運動心理健康等評估,應增加與之相應的、系統的評價方法。同時,目前的教學評價往往是單向的,想要全面反映教學活動,須采取多向交叉的評價模式,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自我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教師之間的互評都是能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教學活動的手段,起到教學的反饋及督促作用。
4 結語
教學改革是小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其作用不僅僅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堅持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廣大小學生的積極意義。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學習并掌握體育技能及知識,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各學校應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改革,并通過實踐為體育教學提出更為符合實際、更富有操作性的改革策略,為體育教學改革照明指路。
參考文獻
[1] 王艷兵,姜路.提高小學體育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8(32):182-183.
[2] 陸秋,蘇祝捷,高鉞.提高小學體育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52-55.
[3] 賈立波.淺議如何安全開展小學體育課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7(16):67-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