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手信博物館:回望過往,穿越風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么禮物回去給親朋呢?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游客們,幾乎人手一份游澳紀念品——澳門手信。
手信是什么
手信,往往指人們外游時為親友買的小禮物。提起澳門手信,你最先聯想到的是什么?
澳門街,有種古早味。一百多年來,這種“手工制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著外來游客。從最出名的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雞仔餅,到永遠都吃不膩的豬肉干、花生糖、腰果糖……都是澳門手信的關鍵詞。20世紀30年代,澳門的工商業以客貨運碼頭為中心,形成舊澳門最繁榮的商圈。為滿足區內的飲食需求,內港一帶的大街小巷陸續出現不少餅店,制餅業漸成規模,并迎來行業發展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幾十年來,大多數餅家前店后廠,都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
對那些漂洋過海的人們來說,回味澳門的杏仁餅,無異于回味故鄉的味道和濃厚的人情味。杏仁餅、老婆餅等傳統餅食,逐漸成為離澳訪親的人們必帶的一種禮品,澳門手信業隨之逐漸成形。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小本生意的糕點業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游客年均超過3 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了澳門旅游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個。創辦于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的一間餅屋,在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鋪。澳門回歸之后,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開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鉅記在澳門回歸前是一家只有兩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鋪),如今在澳門也有二十幾家分店,甚至已發展到新加坡,成為跨國品牌。
為了量產,為了衛生,為了品質穩定,澳門各手信大號的生產流程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師傅變為廠長,機器取代人手。一位人行30多年的老師傅,西餅店、唐餅鋪都做過,見證了這些年來澳門手信業的轉型發展:“舊時做唐餅,幾個師傅圍住一張臺,杏仁餅、花生糖,什么都在那里完成。但人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做太多。今日不同了,全部由生產線做,產量提高了15至20倍?!彪y怪咀香園第三代掌門人黃若禮感慨:“如果不是回歸,手信業已經是夕陽產業,哪有咸魚翻身的一日。”
由此了解手信的過往
澳門手信已有過百年的歷史,手信博物館卻開張不過7年。2011年7月19日,全球第一家以手信為題材的博物館開幕,由香港著名電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瀾題寫館名。
手信博物館藏身于著名世遺景點媽閣廟附近的一間鉅記店鋪里,外墻設計融入了澳門中葡文化特色。展館收藏了150多件與澳門手信有關的物品,有過去晃記餅家及英記餅家的月歷鐵牌、百年前的價目表、手信和月餅包裝紙、手信盛載器皿等。熟悉的包裝,熟悉的制餅工具,熟悉的老餅店……勾起長輩們的舊日回憶,勾起了舌尖上種種熟悉的味道。鉅記以花生糖起家的手推車放在醒目的位置,當年,他們正是憑著這一輛手推車走遍大街小巷,把花生糖的香味傳得街知巷聞。現場還配置了三塊應用實景技術的互動屏幕、電子互動小游戲等設施,讓市民、游客進一步了解昔日澳門的手信業、老一輩澳門人的生活和手信的制作過程。
澳門手信業作為一個古老又現代的行業,走過輝煌,走過不景氣,如今正在走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手信博物館,正為它留下歷史的見證。
?。ㄘ熑尉幮?馮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