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版納風情》是作曲家夏良創作的具有傣族風格的鋼琴組曲,主要描繪了西雙版納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該組曲由《林》《水之舞》《情》《彩蝶戲花》《铓與鑼》5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是相對獨立的樂曲,但又統一在同一個主題上,從5個不同的側面去展示版納風情。本文主要從樂曲的風格特征和演奏技巧入手,對節奏、和聲、演奏技巧等進行了分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更準確地領悟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84-03
夏良是云南的本土作家,代表作有《幻想隨想曲》《雙長笛舞曲》等,這首《版納風情》是其以云南民族本土人文風情為素材創作的一首現代化鋼琴作品。夏良用鋼琴而不是常用的民樂來創作《版納風情》,這是非常有研究價值和意義的。對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創作技巧,了解具有云南風格的音樂作品。
一、《版納風情》簡介
改革開放后,我國各項事業成績斐然,鋼琴音樂也獲得長足發展。隨著各地區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云南地域文化漸漸被納入人們的視野,尤其是云南的特色民族民間音樂,更是引起眾多音樂人的關注。近年來,云南本土鋼琴音樂發展勢頭良好,成長起許多優秀鋼琴家,有眾多鋼琴作品獲得不同層級鋼琴樂音比賽名次,有力促進了云南音樂的發展。夏良先生作為云南著名鋼琴家之一,創作了許多優秀音樂作品。他的音樂作品形式多樣,包括交響樂、管弦樂、鋼琴曲等,很多都是以民間音樂元素作為創作素材進行的二次創作,例如《蘭花花》《茉莉花》《小白菜》等?!栋婕{風情》為夏良先生1987我國第一次舉辦的上海國際音樂比賽獲獎作品。該鋼琴曲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云南當地特色音樂元素,有著濃厚的云南音樂風格,展現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云南省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西雙版納傣族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民族。傣族生活在云南的最南端,緊鄰老撾、緬甸,熱帶雨林景觀和民族風情聞名于世,所以其音樂風格極具異域風情,音樂色彩鮮明,音樂形式豐富多樣。
二、風格特征
《版納風情》的音樂風格獨特。首先,在節奏方面,節奏是最能體現音樂風格的元素之一,不同節拍的組合模式和重音的變化,使《版納風情》更具獨特魅力。《版納風情》整個曲子在節奏的把控方面十分嚴格,這有助于演奏者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自由發揮,對音樂的多樣性以及自由性進行展示,尤其是對較多新奇的組合形式的展示。如在第二章節的開頭部分,就對八分音符的遞增、遞減方式進行了使用,并將音分為不同數量的小組,以此形成數控性節奏組合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偶然性節奏組合模式。在我國傳統音樂中,也具有這種即興表演、自由發揮的傳統,如在民間打擊樂中,即允許表演者根據現場氣氛進行的自由發揮。這種節奏,在《版納風情》的第五章節中也有體現,如在對铓鑼等民族樂器的模仿中,音量逐漸增加,節奏不斷加快,節奏中的音樂動力性不斷增強,使整個樂曲進入高潮。其次,和聲織體。我國的民族音樂,有相當一部是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的,因此在對音樂形象進行塑造時,曲調的表現很關鍵,在和聲上,不同組合方式的應用就能獲得良好表達效果。夏良在創作這部作品時,非常重視突出民族音樂特色,在和聲方面,進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嘗試。比如在作曲上,已不再是三度和聲疊置方式的單純使用,而是二度、四度以及四五度疊置方式的使用,通過不和諧音的應用對和聲的色彩性進行強調,以此保證作品音樂風格的獨特性,增強作品的影響力。整首作品現代風格和民族音調交融,沒有固定調性,運用了大量的音塊,音塊不是強調某一個音,而是一群音的音響效果。這種創作手法弱化了音高的地位,突出了力度、速度、和聲織體的變化,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三、演奏處理
?。ㄒ唬读帧?
西雙版納是我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氣候溫暖濕潤,《版納風情》的《林》正是描繪西雙版納神奇壯美自然風光的。樂曲為帶變化的單二部曲式,該曲開頭的引子分四個小節,并用虛線標明,以體現引子的自由性。在右手方面,則持續使用了三連音以及四五度重疊,同時低音區域的應用又制造了一種緊張感。引子中的第三節有二度遞進的選擇,在左手方面,則在向上遞進的過程中結束了引子部分。在樂曲進入到B段后,則加快了速度,左手大串7連音上下跑動,在旋律變化中,力度也隨之改變。右手和弦始終保持中間音進行,在對上下八度音程改變的情況下改變和聲,同時保持樂曲的連貫性。
在演奏方面,首先注意力度的對比。樂曲開始需要彈奏出第一個重音,以突出左手旋律,并從p到mf彈出一個漸強。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自己演奏出的聲音進行聆聽,需要保證左手和弦具有明顯的強弱對比(如譜例1)。
譜例1:
其次,加強聲部控制。彈奏多聲部片段時要將手指貼鍵,通過手臂力量使音沉到鍵底,之后轉動手腕,彈出下一個音,以保證音同音之間的良好連接,保證音樂線條的連貫性以及柔順性。
?。ǘ端琛?
在傣族中,水被認為是萬物之源,是神圣生命力所在。第二首《水之源》以水主題進行創作,以表現熱帶雨林奔騰的生生不息的水的生命力。樂曲為有引子和尾聲的再現單三部曲式。該章節同樣具有較強的帶動力和自由的特征。開頭,使用7個音符進行展開處理,在高音區,呈現透明及明亮的特征。開始兩組音較小,以刻畫水輕輕流動一樣。在接下來的階段加大了樂曲的伸縮性,以便于演奏人員對節奏變化進行處理,根據實際需求對速度以及力度進行調整。在樂曲進入主題之后,右手16分音符純四度音程進行疊置處理,以呈現河水奔流之勢。第三部分則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在結尾位置,出現三連音小節,以獲得曲調前進的感覺。之后,在E大調主和弦上戛然而止,并因此使兩者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樂曲在沖動中突然結束,使人從中獲得了意猶未盡的感受,并對水產生無限遐想。 在演奏方面,首先使樂曲獲得清澈、干凈的音色效果,所以演奏時要保證指尖快速的觸動,通過手指掌關節的應用保證擊鍵的快速性和清晰度。其次,樂曲中有右手大篇幅的雙音連接,要求在保持速度的前提下做到整齊、均勻、連貫。第三,多聲部演奏方式的處理。在彈多聲部片段時,不僅需要組織好各個聲部,且要保證不同聲部間的獨立與清晰。中聲部方面,要保證均勻、柔和以及延續性,以此保證曲調能夠形成均衡的整體。
?。ㄈ肚椤?
第三首《情》,樂曲較為舒緩,雖然短小,但是充滿著真摯的情感,主要表達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與深情。在該樂段中,先通過引子把a樂句引出,該樂句具有10小節的時長。樂曲方面,則同第一、第二兩個樂章相同。在和聲部分,使用了大量不和協和旋以及音程,存在較多離調轉調情況。在開頭部分,(右手)使用了低音八分音符旋律,而引子部分則是自由的節奏。樂曲A段則是通過不和諧減五度方式按照遞進的方式演奏,整個樂曲使用了演奏對三連音方式。同時,該章節在和聲以及節奏方面較為單一,需要用好表情記號。在樂曲中間十六分音符位置,通過六連音跑動作為樂曲高潮,并在達到高潮之后以較快的速度回歸平靜,在“ppp”保持音中結束。
?。ㄋ模恫实麘蚧ā?
第四首《彩蝶戲花》主要描寫了蝴蝶嬉戲飛舞的美麗畫面。樂曲為帶變化的單二部曲式,具有同回旋曲式較為類似的結構。該樂章的第一部分為A樂段,二、三、四部分則是B樂段。在樂曲的開頭部分,交替使用左右手純四度。在進入到第二樂段后,演奏者需要左右快速跑動,同時右手雙音進行,豐富的和聲織體使該段音樂呈現出較強的活力。在三、四段音樂中,對主題音樂素材小樂句變奏進行了大量的運用,且較多應用純四度音程。在樂曲結束時,對“pppp”記號進行了一定的使用,為后續節日氛圍的營造打下基礎。
(五)《铓與鑼》
第五首《铓與鑼》是該作品最后一首樂曲?!惰毰c鑼》融入了極具民族特色樂器铓、鑼、云板等元素,突出了民族特色。演奏時,《铓與鑼》使用槌敲擊(铓鑼)演奏,铓鑼都是一種打擊樂,高音較少,發音低沉、柔和。在樂曲的開頭部分,使用重音四度疊置和弦。在高音方面,則使用一個保持音,對敲鑼后的余音進行了模仿。在段落后部,通過四個和旋使樂曲進入高潮,此時整個樂曲如同大合奏一樣,營造了節日的歡快氛圍。
在演奏方面,首先要注意把握住節奏的穩定,因為此樂曲要用非三度疊置的音組與不協和音來模仿铓與鑼這些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所以節奏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從38小節開始拍由6/8轉為4/8、5/8時,不同節拍的交替要做到重音突出,節奏均勻,要有韻律感,不可忽快忽慢(如譜例2)。
譜例2:
其次,這首樂曲主要向人們展示喜慶熱鬧的場面,還要模仿打擊樂的音響效果,所以在強度上要處理為sf、ff、fff。因為音區跨度很大,速度也很快,所以演奏難度很大。在演奏這些片段時,必須保持手腕手掌松弛,不可僵硬緊張;手指盡量貼鍵,下鍵速度要快,把力量集中在指尖頂出去,以提升和弦轉換的準確性和聲音的集中度。
《版納風情》是作曲家夏良創作的具有傣族風格的鋼琴組曲,主要描繪了西雙版納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他作為我國當代著名鋼琴家,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并對鋼琴民族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璇.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處理[J].音樂創作,2013,(05).
〔2〕蘇殊.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J].歌海,2010,(03).
〔3〕何碧蕓.武漢音樂學院竹笛原創作品的發展與流變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8.
〔4〕吳迪.探究勃拉姆斯《鋼琴小品Op.119》的創作風格及演奏技法[D].云南藝術學院,2018.
〔5〕杜華龍.音樂創作中地方民族音樂元素的應用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8.
?。ㄘ熑尉庉?姜黎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