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級護理干預在急診損傷患者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分級護理干預在急診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診收治的62例損傷悲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工作,觀察組采用分級護理干預的方式進行護理11,對比兩組患者的應用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應用效果中候診時間、分診時間以及治療時間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急診損傷患者實施分級管理,可減少患者的候診時間,避免危重癥患者延誤救治的問題,提高搶救成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還能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能夠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對醫院與患者的意義均重大。
  [關鍵詞]分級護理,急診患者,臨床醫學,護理干預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20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損傷的發病率逐年增長,有研究顯示,近年來急性損傷性發生率占急診病例的45%,在急性損傷中,多發性損傷的比例較高。隨著我國醫療體系改革的深入,對急性損傷患者來說,單一的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需求,患者追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救治和護理的越來越高[2],我院急診采用分級護理的方法對收治的急性損傷患者進行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診收治的62例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1例,最小年齡2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為(38.2±2.7)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11例,鈍器致傷共9例,墜落致傷共4例,擠壓致傷共4例,刀刺傷共2例,其他傷共1例。對照組患者31例,最小年齡4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年齡為(40.1±2.1)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12例,鈍器致傷共6例,墜落致傷共6例,擠壓致傷共3例,刀刺傷共3例,其他傷共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工作,觀察組采用分級護理干預的方式進行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應用效果和護理滿意度。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工作。常規護理包括:患者掛號和候診均依正常程序進行,如患者病癥嚴重,則搶救加急,并且對身體每項體征進行監測。
  觀察組采用分級護理干預的方式進行護理,具體護理內容為:首先醫院及急診科室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工作,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分區急診護理工作,依據CTAS的評價標準,對不同程度患者以相應顏色進行標識。用藍色表示病情I級,表示此類患者有生命危險性,需即刻搶救及心肺復蘇等方面的治療;用紅色表示病情II級,表示此類患者屬于危急,需控制緊急救治的時間,并要求救治時間<10min;用黃色表示病情II級,表示此類患者暫不存在生命危險,需控制救治時間,并要求救治時間<30min;用綠色表示病情IV級,表示此類患者病癥輕微,就診時間控制在<60min。在對急診損傷患者進行合理區分后,在搶救區對不同程度患者進行安排,之后就急診損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的持續性進行保證,繼而完成病情評估工作。通過對患者病情的區分外,護理可以分成低危組護理和高危組護理[4),對于黃色和綠色標示的患者進行低危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情監護、隨訪幾個方面。健康宣教方面對患者口頭與紙質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開展講座,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情況,從而配合治療。病情監護方面: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隨訪方面: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表達對其關懷,了解患者出院后狀況,并給予相關指導。對于藍色和紅色標示的患者進行高危組護理:主要包括安排特殊床位:將為重患者安排離護士站近的病房,選擇高資歷護士進行護理,準備好搶救物品,避免病情突變。出血監測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調整排班及交接班制度,強化損傷出血高發時段巡查工作[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應用效果,包括候診時間、分診時間和治療時間等方面的內容,應用自制問卷對與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結果≥20分,評定為非常滿意;10 分≤結果≤19 分評定為滿意;結果≤9分評定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原理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候診時間、分診時間以及治療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x±s記錄,采用t檢驗,護理滿意程度等計數資料采用n(%)形式,采用X2檢驗,最終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不同護理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的比較,觀察組31例患者,平均候診時間為(26.36±5.65)min,平均分診時間為(3.95±0.69)min,平均治療時間為(36.65±8.99)min,對照組31例患者,平均候診時間為(31.61±8.39)min,平均分診時間為(4.36±0.65)min,平均治療時間為(44.35±11.66)min,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護理方式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31例患者,非常滿意22例,滿意7例,不滿意2例,總體滿意率為93.55%,對照組31例患者,非常滿意10例,滿意9例,不滿意12例,總體滿意率為61.29%,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的增強,對護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急診損傷患者急診入院期間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急診救治的效果和護理滿意度。分級式急診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展開分級操作,并于不同區域進行不同程度的安置和搶救,為患者的最大程度爭取搶救時間,為急診搶救成功提供保障。觀察本次研究結果,觀察組候診時間、分診時間以及治療時間明顯縮短,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分級式急診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提升急診護理效果,護理更加規范和有效,說明分級護理干預在急診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可行性較大。綜上,急診臨床中選擇合理分級式護理方式展開急診損傷患者的護理,候診時間、分診時間和治療時間明顯縮短,護理的非常滿意率與總滿意率明顯提升,應用效果顯著,對急診損傷患者早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對急診的臨床醫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堯華;張建娟;馬芳琴;賈燕;;分層體溫管理在急診腹部創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04):131—131
  [2]黃偉平;梁海云;甘淑貞;;分級分區管理干預對急重癥患者救治效率的影響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5(05):38—39
  [3]王芳;劉訓華;陳維進;黃婭娟;;急診臨床信息管理系統預檢分診優化就醫流程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7(09):99—100
  [4]吳瑋玲;黎春常;;分級分區管理模式下急診分診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6(20):17—18
  [5]梁艷,王敏,江蓉.急性胰腺炎護理干預中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0):4315—43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6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