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導下PICC置管過程中送管困難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導下PICC置管過程中送管困難的原因以及處理方式。方法:對2017年1月到12月間本院收治的行B超引導下PICC置管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設為對照組,分析送管困難原因并制定處理方案。在2018年1月—12月間開展送管困難處理方案,并從中抽選出50例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送管困難發生率。結果:對照組50例經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患者中,共出現37例置管困難,其中原因主要包括:護理不當、血管痙攣、體位不當等。再開展送管困難處理方案后,觀察組患者出現8例送管困難,兩組送管困難發生率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導致B超引導下出現置管困難的原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和患者自身因素,因此需要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并提高患者自護行為,從而提高送管成功率。
[關鍵詞]B超引導;PICC;送管困難;原因分析;處理方案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90—02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臨床上治療患者時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能夠有效降低藥物對血管刺激性以及降低頻繁輸液對血管的影響。PICC能夠較長時間保留管道,從而減少穿刺傷害,并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但是長期臨床實踐證實,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容易發生送管困難,導致置管無法順利完成,給患者的治療造成較大影響。為了了解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過程中影響送管因素,本文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收治的患者展開研究,以下是詳細內容。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在2017年1—12月間收治的B超引導下PICC置管患者中,抽選出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并在2018年1—12月間另選擇50例行PICC置管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期間開展送管困難處理方案。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齡范圍45—76歲,平均年齡值為:56.8±2.6歲,穿刺位置:左上肢26例、右上肢24例;
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性病例數分別為:28、22例,患者的年齡范圍:44—77歲,平均年齡值為:56.2±3.0歲,穿刺部位:左上肢24例、右上肢26例。
將上述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帶入處理,結果并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2017年間經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的5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送管困難因素,并提出解決方案。在2018年間開展送管困難處理方案,并從2018年經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患者中抽選出50例患者,比較兩組間送管困難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分析送管困難因素,對比兩組經B超引導下行PICC置管患者送管困難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上述所得結局均帶入統計學軟件:SPSS 23.0版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劑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分別采用卡方值、t值帶入檢驗,當組間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時,以P值<0.05表達。
2 結果
2.1 分析原因在2017年間,對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共有37例患者出現置管困難,送管困難率為74.00%。其中12例患者由于未能準確評估血管狀態導致送管困難,而護理人員送管技巧不足導致送管困難者13例、另有血管痙攣導致送管困難者10例,受患者體位影響者2例。
2.2開展送管困難處理在2018年間,觀察組患者中出現8例送管困難,送管困難率為16.0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74.00%,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卡方值=33.9798,P值=0.0000。
3 討論
通過對2017年出現送管的困難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導致經B超引導行PICC置管患者出現送管困難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和護理人員因素[2],因此為了改善送管困難發生,需從患者以及護理人員入手。處理方式主要為:①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首先應促使護理人員了解影響穿柯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促使護理人員學會如判斷患者血管情況[3],除此以外還可以借助B超輔助功能,準確判斷出血管是否存在瘢痕、硬核等,并評估血管通暢性。在對患者進行穿刺前,需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病史,特別是穿刺血管。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由于動作粗魯可能造成患者出現血管痙攣。而且患者對PICC了解程度不高,容易導致其心理上產生焦慮、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進而引發血管收縮、痙攣等,影響送管效果4。因此護理人員需盡量保持動作輕柔,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注意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避免刺激血管,引發收縮和痙攣。護理人員還應在穿刺前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宣傳開展PICC置管必要性以及優勢,提高患者對PICC的認知程度,緩解患者緊張感。③提升護理人員操作能力護理人員需對選定的血管進行全面評估,使用B超從遠心端至近心端注意血管無分叉、無瘢痕,隨后開始PICC操作。針對患者體位因素導致的送管困難則保證穿刺上肢與軀干呈90°,注意與患者進行溝通,告知患者體位不當會影響送管效果,囑咐保持合適體位,避免導管誤入頸靜脈[5]。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開展送管困難處理方案后,其送管困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
綜上所述,導致B超引導PICC置管出現送管困難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對護理人員以及患者兩方面進行干預,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降低送管困難發生。
參考文獻
[1]楊婉儀,陳少敏,魏如蓉,鐘燕清.79例B超引導下PICC置管時送管困難的原因分析和處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6):853—856.
[2]陳小梅.B超引導下PICC置管過程中送管困難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探討[J].當代臨床醫刊,2017,30(5):3468—3468.
[3]伊秀英,黃素玲,洪麗君,張文紅.B超引導下PICC置管術的臨床應用及改良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35(3):462—463.
[4]趙安娜,袁文明,賀茜.1例靜脈推注加熱生理鹽水處理PICC并發血管痙攣的個案匯報[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0):157—158.
[5]范祖燕,林金香,張娜.改良置管方法在B超引導下行PICC穿刺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10):42—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