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帽肌激動器對兒童生長發育期的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的治療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頭帽肌激動器對兒童生長發育期的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診的15例安氏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畸形兒童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Enlow分析法對其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矢狀向上SNA、ANB、U1/PP、A—Ptm矯治后均變小,SNB、L1/MP、J—B均增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1與Y軸角矯治后增大,差異較矯治前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垂直向上L1—MP、U1—PP、A1、A2均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頭帽口外弓肌激動器用于兒童生長發育期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抑制上頜骨的生長發育,促進下頜骨的水平向發育,協調垂直向及矢狀向上下頜骨間的關系,使得患者側面型更加美觀。
[關鍵詞]頭帽口外弓肌激動器;兒童生長發育期;Ang leII類I分類錯(牙合);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86—02
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是口腔臨床矯治中最常見的一種錯牙合畸形,據王聰聰,孫婷婷,邵坪等人的研究顯示,通過早期治療可以相對簡化二期固定矯治與支抗控制,因此,給予安氏I類1分類錯牙合早期治療非常重要[2。臨床可采用頭帽口外弓肌激動器治療兒童生長發育期的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可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側面型。本文主要對頭帽肌激動器矯治安氏II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的效果進行分析,以期了解頭帽激動器作用的機理,為臨床矯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現象詳細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診的15例安氏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畸形兒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7例,女8例;年齡9至13歲,平均(10.5±1.5)歲?;颊呔幱趦和砷L發育高峰前期,替牙晚期及恒牙列早期。ANB角≥5°、覆蓋>6mm;尖磨牙遠中關系,軟組織側貌Ⅱ類面型為下頜后縮;Ⅱ類骨面型;面部左右基本對稱,無明顯偏斜、顳下頜關節等癥狀,此前未接受正畸治療。
1.2 方法
取患者上下領印模行橫向、矢狀向及垂直向三維咬合重建,下頜前伸以及咬合≤10mm。依據印模記錄制作頜架及矯治器??谕夤袂把绤^,止于尖牙與第一前磨牙區,下切牙區制作切牙帽31。叮囑患者戴用時間大于12h/d,于4—6周后進行第一次復查。由同一為技師使用同一臺拍攝設備對頭顱定位側位進行拍攝,對拍攝頭顱側位片進行定點測量分析,矢狀向項目包括:SNA、SNB蝶鞍中心點、鼻根點以及上、下齒槽座點所構成的角;ANB上齒槽座點、下齒槽座點構成的角;U1/PP腭平面與上中切牙長軸相交的下內角;L1/MP下頜平面與下中切牙長軸相交的上內角等等。垂直向項目包括:U1—PP、L1—MP上中切牙切緣至腭平面垂線距;下頜升支高度;A1、A2上頜前部高及后部高;FMS的投影點到FOP的距離41。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各項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矢狀向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矢狀向,上SNA、ANB、U1/PP、A—Ptm矯治后均變小,SNB、L1/MP、J—B均增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1與Y軸角矯治后增大,差異較矯治前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垂直向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垂直向L1—MP、U1—PP、A1、A2、Go—Cd均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頭帽+Activator矯治前后垂直向測量值變化結果(x±s,n=40)
2.3 頭帽肌激動器矯治前后Enlow配對分析
上頜后縮及下頜前突效應的正向變化采用(J—B)—(A—Ptm)表示;負向變化采用(U1/PP)—(L1/MP)表示。詳見表3。
3討論
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在臨床十分多見,該癥狀的矢狀向表現主要為下頜后縮或者上頜前突,其中下頜后縮占比更大。針對安氏Ⅱ類Ⅰ分類錯(牙合)進行治療的關鍵在于限制上頜骨的向前生長,與此同時,刺激下頜骨的向前發育[5]。兒童正處于頜骨的生長發育高峰期,在該階段使用頭帽+肌激動器進行聯合治療,能夠有效去除影響生長發育的不良因素,促進頜骨的正常生長發育,協調上下頜骨達到矢狀I類關系,從而快速、有效的改善兒童側面型,防止畸形的進一步發展。頭帽肌激動器的作用原理為通過取患者,上下領印模行橫向、矢狀向及垂直向三維咬合重建,依據印模記錄制作頜架矯治器??谕夤袂把绤^,止于尖牙與第一前磨牙區,下切牙區制作切牙帽,從而貼合頜骨的生長結構,抑制上領骨向前生長,使上頜切牙內收,減輕切牙的覆蓋作用。頭帽肌激動器在促進下頜向前生長中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變髁突的生長方向,促使其向后生長或者推動,并能夠通過改變頜面的面部肌肉環境來促進牙合的快速發育與顱面骨骼生長[6]。二者的聯合應用可進一步發揮功能矯治與機械矯治的優勢作用,使得骨性II類畸變得到有效的早期治療與控制,改變上頜骨水平及垂直生長方向,利于保持腭平面及牙合平面的相對穩定,提升安氏Ⅱ類Ⅰ分類錯(牙合)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采用Enlow分析法對頭帽+Activator肌激動器用于治療安氏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畸形的效果進行評估,結果表明,矢狀向上SNA較少,上頜較顱部位置明顯后移,下頜較顱部位置明顯前移,上下頜的相對位置關系更加協調,矯治后ANB減小、SNB增大,矯治前后相關指標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肌激動器在主動矯治階段,在頭帽牽引作用及肌激動器聯合的雙重退力作用下,上頜骨的向前生長得到有效抑制。邱楓等人經研究一致認為矯治前后SNA的變化之所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測量所選定點位置的不同引起的7。垂直向上L1—MP、U1—PP增大,表明上下切牙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長,表現為上頜前部、頜后部長度以及下領升支長度均增加(A1、A2、Go—Cd均增加),患者戴用后牙頜面特征改善明顯,矯治前后各項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頭帽聯合Activator肌激動器對促進下頜的水平向生長具有明顯作用,另外,對顏面軟組織的改善也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測量軟組織發現,軟組織頦前點的前移上唇的位置的后縮是改善顏面凸度的關鍵因素,可使得顏面凸角減小,從而降低整個頜面部的突度,改善患者的唇形與面型。
綜上所述,頭帽+Activator肌激動器用于兒童生長發育期的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的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上頜骨的矢狀向及垂直向生長,促進下領骨的垂直向及水平向生長,使得患者矢狀向及垂直向關系更加協調,通過發揮功能矯治與機械矯治的雙重作用,早期以功能矯治器進行頜位糾正,后期再采用固定矯治器對牙性錯牙合進行矯治,提高Angle Ⅱ類Ⅰ分類錯(牙合)患者的一期聯合矯治效果,從而使得患者的二期矯治更為容易,縮短整個矯治療程,促使患者側面壁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因此,臨床需進一步加強對頭帽+Activator肌激動器作用機制的研究與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夏松,戴紅衛,張翼,王超,邱靚星,王華橋.高位頭帽一口外弓肌激動器治療II類高角兒童患者前、后的上氣道變化[J].上??谇会t學,2018,27(03):270—274.
[2]王聰聰,孫婷婷,邵坪.應用Enlow分析法評價肌激動器矯治安氏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的效果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7,26(09):93—96.
[3]張延曉,陳瑛,徐慶.低角與均角安氏II類1分類錯牙合肌激動器治療前后軟硬組織變化[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7,33(05):689—694.
[4]李玲.FRII型功能矯治器與肌激動器在安氏II類1分類錯頜的對比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10):1166—1167.
[5]莊穎,尹通廣.Mini—twin block矯治器與肌激動器早期治療安氏II類1分類錯頜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3):70—72±75.
[6]韋玲,方志欣.肌激動器類矯治器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2):1037—1039.
[7]邱楓.頭帽一肌激動器矯治器治療骨性II類錯(牙合)的治療體會[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3(01):48—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