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分析。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痙攣患者30例針灸治療的臨床治療方法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療效比較,痊愈9例,顯效13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結論:針灸治療面肌痙攣,一般可緩解癥狀,針灸治療調和陰陽、扶正祛邪、舒筋活絡、緩急解痙。
  【關鍵詞】面肌痙攣;針炙;阻絡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面肌痙攣中醫認為本病屬于面部經筋出現筋急的病變,是指以不規則的陣發性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為主特點的一種病證。屬于中醫學的“面風”、“筋惕肉瞤”等范疇[1]。治療上以舒筋止搐為原則。選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痙攣患者30例針灸效果滿意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痙攣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2.4±2.4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年,平均4.4±1.5個月。繼發于面神經麻痹后18例,外傷引起1例,原因不明11例。
  1.2 方法
  1.2.1 風寒阻絡  發病或緩或急,面部抽搐拘緊,頸背強痛,頭疼惡寒,遇寒加劇。舌淡苔白,脈浮緊。散寒舒筋止搐。取穴后頂,列缺,攢竹,四白,上關,地倉,合谷。刺灸方法為諸穴均用瀉法。其中攢竹沿眉弓橫刺、地倉透向頰車。列缺為太陰肺經之絡穴,肺主表,瀉列缺可疏風散寒。取督脈后頂和膀胱經攢竹鎮痙止搐,余穴均為陽明經腧穴。陽明主面,主宗筋,故可疏經通絡,舒筋止搐。
  1.2.2 郁熱阻絡  抽搐頻繁,面紅氣粗,煩躁易怒,口渴咽干,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散熱止痙。取穴陽白,四白,下關,地倉,合谷,溫溜。刺灸方法為合谷穴刺向三間。施瀉法,以食指抽動三次為度;溫溜、下關施瀉法;陽白透向太陽,余穴同前。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瀉之清陽明郁熱以達“面口合谷收”之功效;溫溜為手陽明大腸經郄穴,取之緩急止搐;余穴為局部配穴以舒筋緩急[2]。
  1.2.3 虛風內動  形瘦體弱。面部筋惕肉瞤,時發時止,遇勞加劇,口干舌燥。舌紅,脈弦細數。滋陰熄風止搐。取穴后溪,太沖,復溜,陽白,太陽,攢竹,顴髎,地倉。刺灸方法后溪、太沖施瀉法;復溜施補法;地倉、攢竹、陽白分別向頰車、魚腰、絲竹空透刺,施平補平瀉法;太陽、顴髎亦施平補平瀉法。后溪為小腸經原穴,屬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有鎮痙止搐之功;太沖為肝之原穴,瀉之熄風止搐;補復溜為子母補瀉法,補腎滋陰而熄風;余穴為局部取穴以疏經活絡[3]。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消失,眼瞼或面部不再抽動,隨防半年沒有復發;顯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緩解,隨訪半年有復發;有效:面部肌肉抽搐明顯減輕,抽動次數明顯減少;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
  2 結果
  30例面肌痙攣患者,經針灸治療痊愈9例(30.0%),顯效13例(43.33%),有效5例(16.67%),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為90.0%。
  3 討論
   面肌痙攣是由于面癱后不及早治療或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徹底致病勢纏綿,陰血虧虛,虛風內動,風痰壅絡,筋脈失養所致。面肌痙攣本病以神經炎癥、神經血管壓迫等神經損傷為主要原因,但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誘發本病的因素有膝狀神經節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緊張、疲勞、面部隨意運動、用眼過度等。一般認為面神經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產生異常神經沖動,而引起面肌抽搐。多數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較多。常有周圍性面癱病史。抽搐常首見于眼輪匝肌的間歇性抽搐,逐漸向同側面部的其它面肌擴散,口角肌肉的抽搐極為明顯,嚴重者可累及同側頸闊肌。部分病例可伴有頭疼、失眠、煩躁、耳鳴等癥狀。
   針灸治療學中治療眼瞼瞤動,主穴取四白、攢竹、絲竹空、合谷、太沖、三陰交、足三里。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血虛生風者加肝俞、血海;上胞振跳加睛明、魚腰;下胞振跳加承泣、顴髎。針刺治療主穴取百會、合谷(交替取一側)、血海;輔穴取風池、翳風、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內庭。輪流取1~3穴。對病程長或癥狀頑同者,每療程末加印堂、水溝、承漿、地倉、頰車[4]。頭部皮肉淺處快速斜刺,不求針感;翳風直刺;自合谷透刺后溪,有針感即留針,無須捻轉;地倉透頰車(面肌痙攣起、止點)時,以2~3寸針沿皮下自地倉向頰車透刺,強捻轉牽拉出針,不留針。其余諸穴以適度長針直刺或斜刺。除地倉透頰車外,其他穴均留針不少于60分鐘,期間視情況輕捻轉3~5次,或囑病人自己輕動手指、足趾以助之。隔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5次為一療程,3個療程統計療效。體針治療常遠端取穴,不主張痙攣局部針刺刺激,一方面根據面肌痙攣的臨床表現辨證選穴;另一方面可循經取穴,選用手三陽經穴。此外,對于頑固不愈者,還可選用留置皮內針等進行治療。針灸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療效,部分患者治療一周左右就能取得明顯療效。對于焦慮緊張的病人,需給予解釋,以解除其顧慮。本癥由陽虛水逆引起者,見心下悸動,頭眩,四肢沉重疼痛,畏寒肢冷;營血不足者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爪甲淡白,手足麻木;氣液耗傷所致者見自汗,口干唇燥,精神疲憊,腓腸肌攣急等。可分別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補肝湯養血和營,加減復脈湯滋陰補血。
  總之,針灸治療面肌痙攣,一般可緩解癥狀,多數可有減少發作次數和程度的效果。本組30例面肌痙攣患者,經針灸治療總有效率為90.0%。面肌痙攣患者應保持精神輕松,防止緊張,急躁。
  參考文獻
  安貴霞.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30例[J].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3(24):69-69.
  熊燦東.頸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30例臨床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2,23(4):31-31.
  王篤金.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30例[J].中國針灸,2002,22(3):204-204.
  吳敏,王松齡.鎮肝熄風湯結合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癥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8(13):49-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0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