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艾灸治療對降低痙攣性癱瘓患者肌張力的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肢體艾灸治療對降低痙攣性癱瘓患者肌張力的效果, 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86例痙攣性癱瘓患者, 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3例。對照組僅予以西醫康復療法進行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肢體艾灸進行治療。隨訪6個月, 比較兩組肌張力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治療后6個月, 研究組患者肌張力0級18例(41.86%)、1級12例(27.91%)、2級7例 (16.28%)、3級6例(13.95%)、4級0例(0), 對照組患者肌張力0級7例(16.28%)、1級9例(20.93%)、2級 13例(30.23%)、3級8例(18.60%)、4級6例(13.95%), 研究組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272, P<0.05)。治療前, 研究組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AS)評分為(3.27±0.49)分, 對照組MAS評分為(3.25±0.50)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個月, 研究組MAS評分分別為(1.47±0.20)、(1.02±0.12)分, 對照組MAS評分為(2.31±0.35)、(1.87±0.16)分, 兩組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M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肢體艾灸治療有利于降低患側肢體肌張力, 改善肢體功能, 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肢體艾灸;痙攣性癱瘓;肌張力;療效
痙攣性癱瘓是指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臨床表現以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陽性等為主。相關研究指出[1], 肌張力異常增高可致使肢體痙攣、關節功能障礙。該疾病在臨床上多以西醫康復治療為主, 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 但見效慢、費用高昂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廣大患者。本文旨在探討肢體艾灸治療對降低痙攣性癱瘓患者肌張力的臨床使用價值?,F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痙攣性癱瘓患者, 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3例。研究組中, 男25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68.13±7.50)歲, 平均病程(4.12±0.75)年;對照組中, 男27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67.95±7.47)歲, 平均病程(4.10±0.7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年齡50~80歲;②均存在肌張力增高;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意識障礙者;③無法配合研究者。
1. 2 方法 對照組僅予以西醫常規康復治療。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肢體艾灸治療, 選用太原懷誠灸具, 上肢以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主, 輔以其他穴位, 包括肩髃、曲池、手三里、陽池及合谷等;下肢以足陽明胃經為主, 取穴包括秩邊、環跳、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及解溪等。均取患側肢體穴位, 懸灸, 以皮膚紅暈為度, 約10 min/次, 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0 d為1個療程, 共治療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隨訪6個月,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肌張力改善情況, 分為0、1、2、3、4五個等級, 0級為正常肌力[3]。使用腦卒中MAS評價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后6個月肌張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6個月, 研究組患者肌張力0級18例(41.86%)、1級12例(27.91%)、2級7例(16.28%)、3級6例(13.95%)、4級0例(0), 對照組患者肌張力0級7例(16.28%)、1級9例(20.93%)、2級13例(30.23%)、3級8例(18.60%)、4級6例(13.95%), 研究組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272, 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M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個月, 兩組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M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痙攣性癱瘓)時, 脊髓內興奮向鄰近節段擴散, 可導致癱瘓肌肉額外反射性收縮而誘發肌張力增高、肢體痙攣。而肢體肌張力增高、痙攣會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度過急性期后,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而進入恢復期, 生理機能開始恢復, 是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但是, 西醫康復療法具有局限性, 難以保障效果且費用高昂[4-6]。而艾灸作為一項傳統的中醫物理治療技術, 可疏通經絡、溫陽補氣、散瘀消結, 且操作簡便、費用低廉?,F代研究表明, 艾灸可在局部形成高溫區及循經高溫線, 可擴張血管、促使組織能量代謝旺盛[7-10]。
本文通過在痙攣性癱瘓患者的治療中加用肢體艾灸治療, 獲得較為滿意的結果。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6個月, 研究組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272, P<0.05)。提示肢體艾灸治療有利于緩解肌張力增高問題。另一組數據顯示, 治療前, 兩組M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個月, 兩組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M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加用肢體艾灸治療有利于提升患側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 肢體艾灸治療有利于降低患側肢體肌張力, 改善肢體功能, 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單瑾怡, 王康勛, 黃寧利, 等. 刮痧配合艾灸改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下肢肌張力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27):116-117.
[2] 黃仙保, 李芳, 張波, 等. 熨灸對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肌張力影響的臨床療效觀察. 江西中醫藥, 2017(12):44-48.
[3] 李芳, 趙衛東, 付惠玲, 等. 針灸聯合Bobath技術為主的康復訓練對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的療效觀察. 臨床研究, 2017, 25(7):177-178.
[4] 陳勤, 陳曉軍, 陳利芳, 等. 調和陰陽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30例療效觀察. 浙江中醫雜志, 2013, 48(9):672-673.
[5] 張愛紅, 張志娜, 孟麗娜, 等. 化痰通絡解痙湯聯合艾灸治療28例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療效觀察. 四川中醫, 2016(8):177-179.
[6] 余欣欣. 直接灸夾脊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臨床療效觀察.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4.
[7] 盛國濱, 于志剛, 劉剛, 等. 針灸經筋結點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 中醫藥學報, 2010, 38(5):126-127.
[8] 遲振海, 熊俊, 陳日新, 等. 循經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30例臨床研究. 中醫雜志, 2013, 54(7): 580-583.
[9] 郭亞蕓. 艾灸井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 安徽中醫藥大學, 2016.
[10] 陳赟, 張聞東, 郭亞蕓. 井穴艾灸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療效觀察//安徽省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5:324-326.
[收稿日期:2018-08-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