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方法 7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艾灸療法和基礎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用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干預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分和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分別為(47.6±6.2)、(60.2±5.3)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34.2±6.4)、(50.1±5.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風恢復期患者采用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可提升臨床療效, 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
【關鍵詞】 艾灸療法;康復護理干預;中風恢復期;肢體功能障礙
中風為臨床常見疾病, 此病患者逐漸年輕化, 臨床研究證實此病致殘率較高, 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及生理, 西醫治療并無顯著的療效, 中醫治療方法效果良好[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 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 女15例;年齡42~80歲, 平均年齡(63.3±6.1)歲;平均病程(17.1±1.6)個月。觀察組男22例, 女13例;年齡44~79歲, 平均年齡(64.6±6.2)歲;平均病程(16.8±1.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艾灸療法治療, 患者選擇仰臥位, 選擇外關穴、手三里、肩髂、曲池及合谷穴, 在穴位處粘貼灸筒, 將艾柱點燃。治療時需要對溫度進行調整, 每次需要穴灸2壯, 5 d為1個療程, 持續治療4個療程。
1. 2.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 主要內容為肢體功能訓練及吞咽訓練。觀察組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肢體功能訓練。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訓練計劃, 由易到難, 指導患者在病床上訓練, 如坐立、翻身以及關節屈伸, 伴隨病情的好轉, 指導患者下床站立及行走, 從而增加鍛煉時間[2]。此外指導患者自己動手穿衣及進食, 可訓練雙手交替觸球。訓練時護理人員可予以患者按摩及針刺, 對肌肉、關節功能恢復起到促進作用。②語言障礙訓練。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溝通時, 采用簡單易懂語言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且吐字清楚。開始時可指導患者單音節訓練, 伴隨病情恢復可進行多音節練習, 而后指導患者讀書和讀報, 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升難度, 在恢復過程中表揚患者, 提升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3]。③飲食干預。護理人員依據患者自身的體重制定飲食計劃, 遵循少食多餐原則, 確保營養均衡, 多食用維生素及纖維素食物, 增加清淡食物的攝入量, 確保低鹽和低糖飲食, 忌辛辣刺激食物。喂食過程中患者應選擇坐位或者半坐位, 放置在健側位, 對食物下行可起到促進作用, 以免產生嗆咳, 伴隨患者病情恢復, 患者可自行用餐。④心理疏通。患者在恢復階段雖然無生命危險, 但因為相關障礙會出現煩躁以及抑郁等負性情緒, 護理人員應及時和患者家屬交流, 予以患者心理支持[4]。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 并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 此外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 提升患者的配合性。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干預前后FMA和MBI評分。選擇FMA對患者干預前后自體功能予以評估, 采用MBI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活動能力予以評估, 均為評分越高越好。
1. 4 療效判定標準 經過治療護理后如癥狀消失, 其神經殘疾評分減少比例>90%, 病殘程度<3級, 肌力等級在Ⅲ~Ⅳ級為顯效;經過治療護理后如神經殘疾評分減少比例為50%~90%, 肌力等級在Ⅱ~Ⅲ級為有效;經過治療護理后如神經殘疾評分減少比例<50%, 肌力等級Ⅰ~Ⅱ級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14%,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0.00%,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和MBI評分比較 干預前,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分別為(26.2±7.1)、(40.1±7.3)分,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26.4±7.3)、(40.5±7.6)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分別為(47.6±6.2)、(60.2±5.3)分,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4.2±6.4)、(50.1±5.0)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FMA和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風在臨床中患病率較高, 對患者的生命以及心血管疾病會產生嚴重影響, 主要癥狀表現口眼歪斜和偏癱等, 此病患病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較高。就目前而言, 現代醫學可挽救一部分患者, 但是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以及語言障礙等現象, 增加家庭負擔。中風恢復期為患者發病16 d~6個月, 患者神志較為清楚, 具有穩定的生命體征, 多數患者存在感覺癥狀和肢體功能障礙, 為此需要加大中風恢復期患者的治療力度。 目前而言, 西醫對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治療存在局限性, 主要治療方法為康復治療, 但是康復治療在臨床中均為單一治療方法, 但并無顯著的效果, 為此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選擇多種方法結合, 本次研究采用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方法, 效果良好。艾灸屬于中醫技術, 可產生高溫區域, 通過循經傳遞產生高溫線, 有助于患者能量代謝, 可將乙酞膽堿提升, 有助于血管擴張, 從而對代謝起到促進作用[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14%,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0.00%,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分別為(26.2±7.1)、(40.1±7.3)分,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26.4±7.3)、(40.5±7.6)分;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分別為(47.6±6.2)、(60.2±5.3)分,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4.2±6.4)、(50.1±5.0)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FMA和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FMA和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中風恢復期患者采用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可提升臨床療效, 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
參考文獻
[1] 龐古梅, 袁媛, 朱菲菲, 等. 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分析.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7(12):96-98.
[2] 胡忠榮. 艾灸療法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8, 34(32):136-137.
[3] 楊海俠, 榮華. 艾灸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 陜西中醫, 2016, 37(3):351-352.
[4] 溫宏, 梅雪峰. 灸法在中風病恢復期療效的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5, 11(8):94-95.
[5] 趙麗娟. 艾灸療法干預中風高危狀態的臨床療效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16):2382-2383.
[6] 徐瑾. 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艾灸療法對中風高危狀態效果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7, 13(9):130-131.
[收稿日期:2018-12-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