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對中風患者高危狀態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對中風患者高危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中風高危狀態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給予一般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艾灸治療,并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及臨床指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顯效率60.87%(28/46)和總有效率95.65%(44/46)均明顯提高,而無效率4.35%(2/46)則明顯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提高,而DARS評分值則明顯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能調節中風高危狀態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改善眩暈程度,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中風;治未病;中醫;艾灸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0099-03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中風發病率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仍以每年約10%的高速率遞增。臨床研究顯示,中風在具有高發病率的基礎上,還具有高致殘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即便是能夠幸存的中風患者,有75%存在殘疾,其中又有40%為重度殘疾,從而導致患者機體呈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病情較重者甚至會出現死亡,故早期預防是降低中風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的關鍵,也是從根本上避免和降低中風危害的有效途徑之一[1]。目前,臨床上從疾病發展分析,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視為中風前高危狀態[2]。相關研究表明,“治未病”理論為中醫現代預防醫學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臨床診療過程中通過“治未病”理論指導中風病的預防和防治,充分彰顯了中醫防治中風病的原創思維與精髓[3]。有研究[4]證實,中風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尚無公認和普適的預警方法,基于“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理論探索和干預中風病發生前的高危狀態可能為中風病的早期預防開辟一條全新的途徑。有資料[5]顯示,灸法作為針灸療法中的一種中醫外治方法,其在中風病的預防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對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對中風患者高危狀態的影響進行探討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中風高危狀態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35~70歲,平均(48.49±5.95)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36~70歲,平均(48.52±5.9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以眩暈為主訴就診;②單側或雙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且存在頸椎退行性改變;③無腦卒中影像學診斷證據;④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由于腦外傷、內耳疾病及顱內占位性病變所引起的眩暈者;②心、肺、肝、腎存在嚴重疾病者;③惡性腫瘤及全身系統性疾病者;④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一般常規西藥治療,具體如下:口服拜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0236),劑量為100mg/d,14d為1個療程;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03),劑量為50mg/d,14d為1個療程。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艾灸治療,具體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并使穴位充分暴露,采用灸盒對患者的雙側神闕穴和印堂穴施灸;采用灸架對患者的雙側豐隆穴和足三里穴施灸,30min/穴/次,1次/d,14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及臨床指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療效評定標準[6]:治愈:眩暈及伴隨癥狀消失,且隨訪未見復發;顯效:眩暈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治療及隨訪偶有發作;有效:眩暈及伴隨癥狀有所減輕,治療及隨訪仍不時發作;無效:治療過程中眩暈及伴隨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為治愈、顯效、有效三者之和。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和記錄椎動脈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眩暈程度采用眩暈評定量表評分系統(DARS)進行評定,每項計0~5分,總分0~35分,分數越高表明眩暈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60.87%和總有效率95.65%均明顯提高,而無效率4.35%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提高,而DARS評分值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風病多數建立在內傷損積的基礎之上,并伴有情志不遂、勞逸失度、飲酒飽食、外邪侵襲,從而誘發腑臟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暴漲,內風旋動,扶痰挾火,橫竄經脈,蒙蔽清竅,最終造成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7]。拜阿司匹林和鹽酸氟桂利嗪主要是通過改善大腦基底動脈及椎動脈等供血不足而消除其大腦皮層功能性障礙,雖然在癥狀表現上得到一定的緩解,但往往難以從根本上消除病因,始終處于中風高危狀態[8]。文獻研究資料顯示,中風多數不是突發的,在發生之前往往是有癥可循的,故采用“治未病”理論治療中風發生前的先驅癥狀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以期達到截斷疾病進程,避免中風發生的目的[9]。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是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核心,一方面可以通過未病先防對易感體質、易感因子及相關誘因予以干預;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既病防變對眩暈、頭痛、心悸等病證予以治療,從而有效防止中風的發生和發展。 暈眩實為體虛,并附帶痰和瘀,故在治療上應以補虛為主,化痰祛瘀為輔[10]。有研究[11]證實,艾葉氣香、味辛苦而性溫,具有通經絡而行氣血的功效,故通過艾灸可以達到補虛、化痰、祛瘀的目的。本研究中選擇神闕穴、印堂穴、豐隆穴、足三里穴四個穴位,其中灸神闕穴能夠生血祛瘀;灸印堂能夠寧神止眩,活血化瘀;灸豐隆穴及足三里穴則能夠有化痰之效。本研究對實施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患者臨床治療情況的觀察后發現,該組中風高危狀態患者的顯效率60.87%和總有效率95.65%均明顯提高,而無效率4.35%則明顯降低,這與徐瑾的研究報道相一致[12],說明基于“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艾灸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從根本上消除和緩解中風高危狀態,從而達到預防中風的治療目的。本研究中對采用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統計后發現,該組中風高危狀態患者的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提高,而DARS評分值則明顯降低,這與唐農等[13]的文獻報道相符合,表明基于“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艾灸療法可能是通過積極調解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而改善中風高危狀態患者的眩暈程度,最終實現臨床療效的改善。
綜上,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能調節中風高危狀態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改善眩暈程度,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蔣立,王愛紅.中風一級預防的中醫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國藥,2017,28(1):196-198.
[2]何秋. 腦中風防治與康復[M].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6-58.
[3]唐榮華. 內經治未病的臨床體會[J]. 現代醫藥衛生,2011,27(9):1381-1382.
[4] 夏忠誠,李敬會,何慧. “治未病”思想指導中風防治探析[J].河北中醫,2015,37(7):1073-1076.
[5]徐海燕,陳娟,張尚鑫. “治未病”理論對防治中風的指導意義[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6):259-260.
[6]陳生弟, 宋永建, 傅毅. 腦卒中(第二版)[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125-127.
[7]趙宇輝,吳義龍,司文,等. 艾灸預處理預防中風臨床研究[J]. 中醫學報,2017,32(11):2256-2258.
[8]李丹. 氟桂利嗪與阿司匹林聯合長春西汀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河南醫學研究,2018,27(5):853-854.
[9]周利,程艷萍,徐華芳,等. 淺談“治未病”思想在中風病防治中的應用[J]. 湖北中醫雜志,2015,37(12):54-55.
[10]胡龍濤,蔡芳妮,王亞麗. 中風病病因病機探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7):883-885.
[11]趙麗娟. 艾灸療法干預中風高危狀態的臨床療效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6):2382-2383.
[12]徐瑾. 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艾灸療法對中風高危狀態效果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17,13(9):130-131.
[13]唐農,邱石源,雷龍鳴,等. 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的艾灸療法干預中風高危狀態臨床觀察[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9):2061-20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2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