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37例的臨床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74例頸源性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 每組37例。參照組采取單純針灸治療, 觀察組則采取溫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頭痛發作頻率及疼痛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2%, 高于參照組患者的70.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 能顯著改善患者疼痛癥狀,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頸源性頭痛;溫針灸;針灸;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79
頸源性頭痛是由于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損傷引起的慢性頭部疼痛綜合征?;颊叩念^疼癥狀可表現為單側、雙側, 可發生于額部、枕部、頸部、顳部等部位。有研究統計, 頸源性頭痛是最為常見的頭痛類型, 在頭痛人群中的占比高達70%~90%, 其中在中年女性中的發生率更高[1]。引起頸源性頭痛的原因比較多, 包括頸椎增生、椎動脈供血不足以及頸椎的退行性病變等。針灸是治療頸源性頭痛常用的中醫方法之一。溫針灸在針灸的基礎上加上艾條的溫熱刺激能促進針刺部位的血液循環, 提高舒筋活絡的功效, 在臨床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次研究對37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 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9月本院收治的74例頸源性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 并排除血管畸形、顱內占位、風濕及五官科疾病等因素引起的頭痛。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 每組37例。參照組中男16例, 女21例;年齡24~65歲, 平均年齡(41.6±7.8)歲;平均病程(16.3±3.2)個月。觀察組中男15例, 女22例;年齡23~64歲, 平均年齡(41.4±7.7)歲;平均病程(16.1±3.1)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參照組 采取單純針灸治療, 穴位選取風池、天柱、完骨、天牗、合谷、太沖及足臨泣?;颊呷∑脚P位, 在常規消毒穴位周圍的皮膚后, 采用28號毫針直刺進針15~20 mm, 以患者有酸、脹、麻感為宜, 得氣后快速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捻轉手法, 留針30 min后出針。
1. 2. 2 觀察組 則采取溫針灸治療。取穴與參照組相同, 在風池、天柱和完骨3處主穴處穿刺得氣后, 將剪成2 cm的艾條點燃插在針柄上, 每個穴位采用2根艾條進行溫灸, 等待艾條燃盡出針。其余穴位與參照組相同, 得氣后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轉手法, 留針30 min后出針。
兩組均治療1次/d, 1周為1個療程, 均治療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頭痛發作頻率及疼痛程度。其中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痊愈;頭痛和伴隨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好轉:頭痛發作頻率減少, 頭痛和伴隨癥狀改善;無效:頭痛和伴隨癥狀無改善??傆行?(痊愈+好轉)/總例數×100%。疼痛程度采用VAS進行評估, 總分10分,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癥狀越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祖國醫學理論中并沒有頸源性頭痛的病名, 在頭痛、頸肩痛等條目下可見一些散在論述。有研究認為, 其癥狀反應部位與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及其筋脈循行之處吻合, 因此可將其歸屬于“筋痹”范疇[2]。頸源性頭痛的部位主要分布在頸部及后枕部, 而這些部位正是太陽、少陽經所循行之處, 臨床實驗也顯示頸源性頭痛的壓痛點主要分布在風池、天柱、完骨、天牗這4個穴位[3]。天柱穴屬足太陽經穴, 其余3個則歸于手足少陽經穴, 太陽經主一身之表, 其經脈上行巔頂, 循項背;而少陽居半表半里, 其經循行可至后頭及頂部。中醫理論認為頭乃“諸陽之會”、“清陽之府”, 外感風寒、內傷七情、肝氣不舒等原因使太陽、少陽經氣被瘀血阻遏, 導致經脈阻滯不通, 不通則痛, 從而發病[4]。根據中醫“以痛為腧穴”的取穴原則, 采取以上4個穴位進行針灸, 能疏通太陽、少陽經氣, 達到散風通絡、祛風止痛的作用。合谷、太沖二穴則有調節氣血、疏肝安神的功效, 而足臨泣為膽經輸穴, 能通利關節。諸穴合用, 遠近結合, 可緩解頭痛癥狀。而溫灸時艾條燃燒的溫熱刺激能溫經通絡、行氣活血, 推動氣血運行, 改善椎動脈血供情況, 從而緩解頭痛癥狀。另外有研究發現, 穴位的溫針灸能激發細胞的吞噬作用, 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損傷能力, 發揮“以溫達補”的功效[5, 6], 正對筋痹不榮則痛的病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2%, 高于參照組患者的70.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頭痛發作頻率和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高培彥[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表明溫針灸結合了針刺和溫灸的作用,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頭疼癥狀, 效果要優于單純針灸。
綜上所述, 采用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 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頭痛癥狀,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強益, 洪文. 溫針灸聯合川芎葛根湯治療頸源性頭痛33例臨床觀察. 河北中醫, 2015, 32(9):1382-1383.
[2] 姚旭, 周慧, 林咸明. “項四穴”微調進針點為主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臨床隨機對照研究.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8):3024-3027.
[3] 凌賽遠. 針灸配合整脊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分析. 黑龍江醫學, 2017, 41(5):389-390.
[4] 張濟時. 壓痛點推拿結合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40例. 山東中醫雜志, 2012, 31(10):735-736.
[5] 高希云. 溫針灸治療頸椎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7, 1(14):174-175.
[6] 姚旭, 林咸明. 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隨機對照研究. 中國針灸, 2016, 36(5):463-466.
[7] 高培彥. 溫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甘肅醫藥, 2017, 36(8):671-673.
[收稿日期:2018-09-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