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樂記》研究文獻述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樂記》是我國古代音樂文獻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它總結了先秦時期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不僅對我國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針對歷年來對《樂記》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進一步探究該領域的現有研究成果及其未來演進趨勢。
  【關鍵詞】《樂記》;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樂記》更是有著其他民族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稑酚洝防^承和發展了儒家文化的樂記思想,不僅在樂的技術、內容、形式、“心物感應”的樂的本質方面,對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活動的影響方面以及音樂的政治教育與教化功能方面都作出了論述,還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社會作用上進行了分析研究,但此書總的還是以論述音樂為主?!稑酚洝泛w范圍特別廣,其中不僅談到了音樂本源、特點,還談到了與政治的關系、社會價值等問題,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一、文獻綜述
  《樂記》經載數千年,對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在中國知網對“樂記”進行檢索,一共有文獻資料1153篇,其中,期刊791篇,碩博論文173篇,對《樂記》進行專題研究的有621篇,其余的文獻中僅有簡單提及。在這些文獻中,對《樂記》的研究涵蓋了各個方面。在知網檢索的文獻中,本人查閱了20多篇文章,本文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歸納、分類、總結:
 ?。ㄒ唬Α稑酚洝纷髡哌M行分析研究
  呂驥《關于公孫尼子和樂記作者考》(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3期)一文通過對公孫尼子的存在的年代的考證,以及對流傳下來3種作者的說法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認為樂記的作者并非是河間獻王劉德、荀子以及《系辭》的作者,而是公孫尼子。正文部分用3部分來考證作者。第一部分首先對公孫尼子的存在及存在的年代進行考證。就存在的年代來看,作者相信《漢書·藝文志》的注,是七十子之弟子。并根據董健同志《漢書·藝文志》注“七十子之弟子”,推定公孫尼子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紀中至前四世紀初,運用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論證作者是公孫尼子:(1)《荀子·強國篇》中提到一位公孫子,從其觀點來看,與公孫尼子的主張相近。(2)《韓非子·顯學篇》論孔子死后儒家分為八派,其中也有一位孫氏(古代孫氏與公孫氏通用)等文獻佐證來證明,公孫尼子確有其人,也確有著作流行于世。第二部分,對比分析3種作者說法。(1)公孫尼子的《樂記》與河間獻王劉德的《樂記》,提出樂記并非劉德所著。(2)與荀子《樂論》,根據公孫尼子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孔子直傳弟子,還是再傳弟子,都應早于荀子。其次,荀子的人性觀是(人性本惡),《樂本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這樣一些話,表明公孫尼子明確認為人性的善惡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得出樂記作者不能是荀子。由此得出結論:《樂記》即是公孫尼子所作,韓非子所指的孫氏應就是公孫尼子。
 ?。ǘΑ稑酚洝氛軐W思想進行研究
  蔡仲德《樂記》哲學思想辨析(音樂研究,1981年8月)一文通過對《樂記》哲學思想的思考,以及對學術界關于《樂記》哲學思想的定論進行辨析,得出了《樂記》哲學思想不僅是唯物論,也有唯心論、有神論、唯心史觀的哲學思想。全文分引言、正文、結論3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寫了現代《樂記》哲學思想的現狀及自己對此現狀自己的見解。正文部分提出觀點:(1)“動靜”說—精致的唯心論。舉例說明:①《樂言篇》說:“人有血氣心知之性?!比说奶熨x本性即所謂“天之性”是與生俱來的。②《樂本篇》人生而靜……感于物而動,所提出的“感于物而動”,是對外物作出反應的能力,人的認識出于本性,認識的本源是“性”是“心”。根據以上分析,“感于物而動有一定的唯物論因素”。但他認為這種作用不是使人產生意識、而是使人所固有的感情、德性表現出來,所以,“動靜”說的實質還是唯心的。(2)“天人感應”說一種有神論?!疤炖怼本褪翘熘袄怼保讶说谋拘苑Q為“天之性”,稱為“天理”,就是認為人的本性是上天決定的,是天的德性在人身上的體現,這樣,《樂記》就必然導致“天人感應”說。結論部分對《樂記》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進行了綜述,得出《樂記》從唯心、唯物兩方面促進了哲學史的發展。
 ?。ㄈ┻M行對比研究的
  陳孝信、胡建《樂記》與《詩學》比較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一文分別從《樂記》與《詩學》的動力論、美學性格、藝術功能3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以此分析中西美學和藝術的性格的差異性。全文分為引言、正文、結論3個部分。正文部分:
  1.動力論
  《樂記》的動力過程:物——心——情——樂《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边@里講到了三個東西:物、心、情,三者都與創作動力有關。情因物而感,樂因情而作。從物出發,經人心激起感情。這就是《樂記》所闡明的動力過程。(2)《詩學》是從傳統的“摹仿說”出發闡述藝術動力,西方藝術是摹仿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對象的認識和把握,故必須弄清楚對象的特征、性質。
  2.美學性格
  各民族的美學性格、藝術都有其特點,以下是通過對文章的研讀而得出的。
  3.功能論
  在藝術的三大功能(審美、教育、認識)等問題上,《樂記》和《詩學》也有不同的重點。禮、樂并列是《樂記》的主旨之一?!对妼W》重點強調的是藝術的審美功能。強調情感的陶冶,關于藝術的認知作用,《詩學》的態度比較客觀。
  4.對《樂記》教育思想進行研究的
  徐文武,《樂記》音樂教育思想研究中幾個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一文主要針對《樂記》教育理論價值,對其教育思想基礎,如人性論,“感于物而動”等教學思想與方法等進行了初步探索。
  正文分為三個小節。第一小節,探究了《樂記》的人性論,首先論述了人性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樂記》論樂的某些基本論據,對人性的基本看法同荀子的性惡說有某種一致性,二者都把人性看作人的自然素質和情欲,要求“欲”的滿足必須符合“禮”的規定,強調后天的教導對人的重要性?!稑酚洝放c荀子一樣都肯定善是教化的產物。第二小節,首先論述了《樂記》對音樂產生以及音樂對人的內心情感有著重要的認識,進而揭示了“感于物而動”這一命題是樂教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成為其樂教思想的基礎。第三小節,論述了教學思想與方法,引用《樂本》文獻:“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惫P者分別從教的角度、教學的角度分析、教之任務、教之時間、歷史實踐、學的角度、德育的角度這七個教育角度分析《樂記》的教育意義。
  二、文獻述評
  經過對這些文獻分析研讀,有收獲也有思考。
  關于《樂記》的研究,摘選的這些文章,全文的引用文獻全部是第一手資料,參考文獻是從《樂記》原文摘取的。這樣使得文章具有具有權威性、典型性,更能進行拓展學習,值得學習。
  這些文章全文結構嚴謹,運用了大量的文獻進行佐證,并進行對比研究(《樂論》《易辭》)等,其論證手法值得我們探究。
  這些章除了音樂知識論述之外,還涉及到了許多哲學的思辨思想,拓展了外圍文獻的引用,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呂驥.關于公孫尼子和樂記作者考[J].中國音樂學, 1998(3).
  [2]蔡仲德.《樂記》哲學思想辨析[J].音樂研究,1981(8).
  [3]陳孝信,胡建.《樂記》與《詩學》比較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1984.
  [4]徐文武.《樂記》音樂教育思想研究中幾個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