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務業研究文獻述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科技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近年來科技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備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文獻頗多。本文對科技服務業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科技服務業的概念及分類、發展與對策研究、指標體系構建與綜合評價研究以及科技服務業的產業關聯研究等四個方面進行評述,并歸納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科技服務業;綜合評價;產業關聯;文獻述評
中圖分類號:F719.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4日
新經濟時代,科技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引擎??萍挤諛I的快速發展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此,梳理科技服務業相關文獻,概述現有研究成果,提出需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科技服務業概念及分類
(一)科技服務業概念。國外對科技服務業的研究起步較早,但是早期并沒有出現科技服務業這一概念,學術界普遍認為的與之最類似的概念是OECD所定義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KIBS),又稱知識服務業。1974年,Daniel Bell率先在其《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文中提出知識服務業的概念,認為隨著理論知識中心地位的突出,科學與技術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關系,這種使社會重心日益轉向知識領域的行業即知識服務業。當前我國學術界對科技服務業的定義仍存在爭議,并未對其定義達成統一共識。韓魯南等(2013)認為科技服務業的重點在于科技成果轉化,是向企業或者其他市場主體提供專業化科技服務的行業總稱。張前榮(2014)認為科技服務業是指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現代技術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經驗、信息等要素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
(二)科技服務業的分類
1、學界層面。在我國還沒有正式頒行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標準之前,許多學者對科技服務業的分類開展研究。其中程梅青、楊冬梅和李春成(2003)研究認為科技服務業主要包括咨詢業、技術貿易服務業、科技信息服務業、知識產權服務業等行業。許敏(2014)把科技服務業劃分為科技信息、科技設施、科技貿易、科技金融和企業孵化器五大子系統,主要包括科學研究、專業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科技信息交流、知識產權服務、科技評估和科技鑒證等活動。
2、國家層面?!秶窠洕袠I分類》國家標準于1984年首次在我國發布,此后該標準于1994年、2002年、2011年和2017年進行了4次修訂。歷次修訂情況見表1。(表1)
2015年4月,國家統計局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為基礎,正式頒行了《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2015)》,為我國科技服務行業的統計分類提供了新的標準,2018年12月,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國家統計局對《國家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2015)》進行了修訂。兩次修訂情況見表2。(表2)
二、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發展問題。文獻研究表明,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產業規模偏小、服務質量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人才吸引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其中趙冬梅、陳前前、吳士?。?016)指出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展規模、骨干機構、專業水平和資金投入四個方面。張驍、周霞、王亞丹(2018)從政策層面出發,認為中國科技服務業政策側重于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等領域,缺乏對研究開發服務、檢驗檢測和科技金融等關注。
(二)對策研究。韓冰(2016)總結了美、日、韓、德、印度五個國家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典型經驗和模式,并結合國內科技服務業集聚的成功案例,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中國科技服務業集聚的政策建議。周琪瑋(2016)從縣域角度出發,對太倉科技服務業發展策略進行研究和探索。張寒旭、鄧媚(2018)利用宏觀環境分析模型(PEST)和態勢分析模型(SWOT)分析,提出廣東省應聚焦重點發展領域、建設重大科技服務平臺、堅持集群式錯位化發展和創新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
三、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及綜合評價研究
(一)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競爭力評價研究。關于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設計,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均不多,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指標體系。宋謙、王靜(2017)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突變級數法中指標重要性排序的改進,建立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模型,對各省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羅利華、胡先杰、湯承雙(2017)基于指數測算模型,從發展環境、發展規模、發展成效和發展潛力4個維度16個指標構建科技服務業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對“十二五”期間南京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總體評價和分區評價。
(二)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研究。國內外對產業集聚程度的計算指標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地理集中指數、赫芬達爾指數、行業集中度等指標。朱文濤、顧乃華(2017)利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運用空間杜賓模型方法,從本地效應和省際互動雙重視角分析科技服務業集聚對地區創新能力影響的驅動機理和作用效果。林宏杰(2018)利用空間基尼系數和區位熵測算了福建省科技服務業的集聚度,并實證研究認為隱性知識溢出程度、城市規模、政府行為和FDI是福建省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四、科技服務業發展產業關聯研究
(一)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研究。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研究。張媛媛(2018)基于各年份的全國投入產出表分析發現,科技服務業與之產業關聯最強的是高端技術制造業,綜合技術服務業對整體制造業的拉動作用總體上是逐漸增大的,但研究與試驗發展業對制造業的拉動作用有待提高。田振中(2018)運用EG兩步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對1991~2014年間河南省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間的互動發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二)科技服務業與其他行業的關系研究。王智新、梁翠(2017)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測算了科技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對產業升級的影響。鄭洋洋(2018)利用《重慶市2012年投入產出表》和《重慶市2015年投入產出表(延長表)》,對42個產業部門進行分類、合并分析認為重慶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程度逐漸提高。
五、現有文獻綜合評述
科技服務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和研究領域,上述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科技服務業進行了研究,各有側重,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扎實的研究基礎。但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來看,發現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一)從研究內容看?,F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務業的概念及分類、產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和與其他行業及經濟增長的關系等領域,科技服務業全景式的系統研究有待拓展。
(二)從研究對象看。以研究全國的居多,省市為研究對象的較少,由于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區域差異性,因此科技服務業發展區域性差異研究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從研究時間看。采用投入產出表開展科技服務業的產業關聯研究,目前最新文獻最多的是利用2015年的投入產出延長表,時間相對滯后,需要不斷采用更新的投入產出表開展研究。
(四)從研究方法看。早期學者的研究主要為定性分析,隨著我國對科技服務業的高度重視,學者對科技服務業的定量分析也多了起來,但大部分是運用計量方法對科技服務業與其他行業或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或是通過構建科技服務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科技服務進行綜合分析,在指標選取上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此外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區域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研究較少,投入產出分析法與模型法結合研究有待開發。
主要參考文獻:
[1]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American Educational Bookltd,1974.
[2]韓魯南,關峻,邢李志.國內外科技服務業行業統計分類對比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9).
[3]張前榮.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發展經驗及借鑒[J].宏觀經濟管理,2014(11).
[4]程梅青,楊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務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03(3).
[5]許敏.廈門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廈門科技,2014(6).
[6]趙冬梅,陳前前,吳士健.雙創環境下發展科技服務業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問題研究——以江蘇科技服務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4).
[7]張驍,周霞,王亞丹.中國科技服務業政策的量化與演變——基于扎根理論和文本挖掘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8(6).
[8]韓冰.中國科技服務業集聚研究[D].吉林大學,2016.
[9]周琪瑋.縣域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思考——以太倉市為例[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1).
[10]張寒旭,鄧媚.廣東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分析與戰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3).
[11]宋謙,王靜.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評價——基于改進突變級數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6).
[12]羅利華,胡先杰,湯承雙.基于指數的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7.49(6).
[13]朱文濤,顧乃華.科技服務業集聚是否促進了地區創新——本地效應與省際影響[J].中國科技論壇,2017(11).
[14]林宏杰.市場效應、政府行為與科技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空間視角分析——以福建省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5).
[15]張媛媛.我國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5).
[16]田振中.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互動關系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財會通訊,2018(17).
[17]王智新,梁翠.科技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對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2).
[18]鄭洋洋.重慶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融合的實證分析——基于投入產出表[J].城市,2018(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