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構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創新,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而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本篇文章對如今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合理構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作出淺論,從多方面來改善當今的閱讀教學模式。希望能為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 構建 立體化 課外閱讀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68-02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只是簡單的傳授語文課本知識,還從各方面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生學習語文、提高其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如今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還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在閱讀教學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本文對當今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從多方面對如何創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進行淺論。
一、課外閱讀教學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隨著現在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各方面的讀物都涌涌而來,學生讀的刊物多,了解的知識也就越多,從而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不斷地提高。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課外閱讀材料中體會到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學生在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學生就會帶入自己的情感,隨著主人公保爾的情緒變化而變化,感悟到保爾生活的艱辛以及面對苦難時鋼鐵般的意志,體會到書中的人物色彩,從而一步步去分析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從不同方面增加自己閱讀分析能力,隨著讀的東西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2.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進行課外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班級學生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明顯的發現讀書多的學生寫作能力往往比讀書少的學生強,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解釋,第一,寫作要求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而讀書多的學生積累的課外素材就多,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因為想不到寫作素材而胡謅亂造感到苦惱,而讀書少的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較少,寫作就不知怎么寫,不具有真情實感,長久就會缺乏寫作自信。第二、寫作需要具有發散性思維,學生通過讀課外書能夠體會到不同的生活,學習別人的生活經驗,讀得課外書多了,學生就會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從而發散自己的寫作思維,遇到語文寫作就能夠迅速地匹配到相應的寫作素材。因此,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課外閱讀教學現狀
1.教師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如今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對教師自身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在當今時代的壓力下,一邊忙著完成教學課程,一邊提升自身能力,任務繁重,所以教師就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教師沒有時間進行指導。這樣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書也就不了解,學生閱讀到深奧的理論知識或者其他不同的理論知識也沒法及時向教師詢問,學生就會失去讀書的恒心。
2.校園開展的課外閱讀活動較少
如今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開展課外閱讀的活動,學生們也強烈的表示想要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與他人分享交流讀書心得。但校園認為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會浪費學生的課堂時間,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而不開展校園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以為課內知識過于重要,慢慢忽略課外閱讀,把學生限于“課程的牢籠”里,學生就不會發散自己的思維,限制自己的想象。
三、如何構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
1.在課程化的基礎上,豐富課外閱讀教學內容
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從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外閱讀教學,豐富課堂的內容,每周開展兩節課外閱讀課,在進行課內閱讀的過程中,根據所學的題材,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相似題材的課外書。比如,“挫折”題材,可以通過讓學生讀《直面挫折》、《感謝挫折》等書籍,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教師還可以根據對作者背景的介紹插入課外閱讀,從不同方面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豐富課外閱讀教學。
2.結合現實生活,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教師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要結合現實生活,閱讀本身來源于生活,不論是生活中的人物期刊、新聞,還是我們常常接觸的廣告說明都是根據生活編制而成,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聯系生活。教師可以通過選擇特定的生活專題,讓學生選擇課外閱讀,通過學生把課外閱讀與生活結合一起,更加讓學生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也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見,初中課外閱讀教學對初中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學生應當分析當今課外教學的不足,在這些不足的方面改革、創新,教師可以豐富課程教學,通過開展課外活動、課外閱讀評價等活動使得課外閱讀過程更有趣、更多元化,使得教師、學生在課外閱讀的作用下,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成盛.淺析如何構建初中語文立體化課外閱讀模式[J].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120
[2]簡迎春.論初中語文教學的優化策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術論文.2010:14-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