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國際理解”的特色校園文化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著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國際化,也對教育提出了嶄新的課題。我校地處的無錫新吳區,是一塊對外開放新高地,其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愈發明朗,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交流呈現高密度態勢,校園已成為與外界不斷融合的文化圈,這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全新的視野。
  我們意識到,培養學生具備國際理解的態度和與人交往共處的能力,是未來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構建國際性、開放性的校園文化為抓手,將多元文化納入到教育視野,著力營造特色校園文化,通過豐富多元文化環境,學科滲透外文化學習,多渠道開展交流,組織特色文化活動等大量有益的實踐,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努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鑒別力和認同感,推動了師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拓寬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思路。
  一、關鍵詞解讀
  首先,國際理解教育,是指在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背景下,以促進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家和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以增進世界各國的共存與和諧,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為目的,以“國際理解”為理念而開展的教育實踐。國際理解教育以“和平文化”為核心,倡導“多元主義的教育價值觀”。
  其次,校園文化形成于校園這個特定環境內,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
  我們實施該項目,旨在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內在需求,提高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提升合作交流水平,積極構建開放、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營造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文化氛圍。在悅納國際先進文化和資源的同時,努力發揮自身優勢,逐漸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二、實施策略
  項目實施借鑒行動研究的基本架構:“確定目標—提出計劃—行動實踐—觀察分析—反思評價”,立足我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并服務于推動學校、教師的發展。項目推進堅持以研究目標為導向,以有效活動為載體,以管理機制的健全為抓手。所謂“以研究目標為導向”,就是所有的研究活動要堅持圍繞“營造多元文化環境,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全球視野,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文化”展開。所謂“以有效活動為載體”,就是在項目實施的全過程,要強化計劃性,定期活動,確保實效。比如,在學校層面組織校園文化建設論壇,加強與本地域外國語學校、外企的聯系等等,在教師中開展豐富多彩的研討活動,在學生層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所謂“以管理機制的健全為抓手”就是指學校要逐步健全對項目實施的管理機制,比如:引進外援,建立交流機制,英語教師指導研究,項目推進與教研組建設有機統一,定期引入專家指導,完善項目的跟蹤監管,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與成果申報等等。
  三、推進實踐
  (一)多角度宣傳,豐富多元文化環境。
  媒體是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學校的道路、樓道、教室、走廊等地方張貼中外名人格言或諺語,布置中英文搭配,讓學生逐漸產生文化認同。定期印發宣傳海報,制作外國文化展板,提倡使用漢、英、日、韓等多種語言,讓學生感受中外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邀請多位外籍教師來校講學,向老師、學生介紹異國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利用校園廣播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詩歌等,有目的地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習得相關文化知識。聘用有國外學習經歷的教師擔任顧問,利用校刊校報開設外語天地欄目,并指導師生閱讀,品味異域文化的魅力。我們認為環境文化亦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創設多元文化環境,將豐富的校園文化賦予學生個體,擴大了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和廣深度,有助于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力。
  (二)多學科滲透,促進外文化知識學習。
  努力挖掘人文、科學等學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學科滲透作為文化教育主渠道,對學科的文化教育功能進行梳理,整合學科教學內容,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將跨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實踐中。
  比如,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領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體會不同民族的情感表達方式,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式,滲透理解、寬容、尊重的理念。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國外科學家的思維模式與創新精神,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幫助學生從全人類、全世界進步的視野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日常談話、交流方式等內容的異同,解讀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多渠道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感性認識度。理化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要讓學生領悟物其所蘊含的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內涵,使科學與人文素養逐漸內化為學生的個人品質。而思品教材能幫助學生建構開放的文化胸懷,以理性的姿態審視世界范圍內的民族、社會、文化現象,引導學生樹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態度。歷史則是文化中的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多元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尊重各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地理教材提供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豐富素材,不僅介紹了人地關系,還表達了作為人類社會成員的“地球村”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要求學生能了解世界各地區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知道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全球意識和理解意識。在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感知外國文化,在珍視自我藝術表現的同時,學會欣賞和包容不同民族的藝術文化,培養學生藝術的多元價值觀。體育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真實感、美學體驗、情感活動構筑了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可以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理性競爭、平等協作的價值理念和競爭精神,建立積極理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多渠道交流,提升教育國際化理念。
  國際化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也應注重教師國際化意識的提高,努力搭建各種跨文化交流平臺。引進外教、外籍人士是跨文化交流的起點,其國際化背景本身就是學生認識世界的窗口,是培養學生全球意識的重要資源。雖然我校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但幾年來,我校派遣了多位教師到國外進行進修學習,組織英語教師到國際學校聽課研討,組織學生到新加坡開展修學旅行,等等。這些活動為提高教師自己的英語水平和文化素養提供了機會,零距離體驗英語國家社會各階層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內涵,豐富自了身的文化積淀,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和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視野,起到了文化大使的作用,也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
  同時,我們主動加強了與區域內外國人學校和外籍教師、友好人士的聯系與交往。比如,挪度蘇州工廠為我校師生進行心肺復蘇雙語培訓,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多個外籍教師、外籍人士走進我校校園,走進學生課堂,與教師友好交流,與學生面對面互動,將英語國家的教育理念、語言習慣、行為方式、交際文化帶進了校園,使學生真切地體驗了中外文化的差異,增加了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
 ?。ㄋ模┒嘈问交顒樱岣呖缥幕涣髂芰?。
  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專題性的實踐活動,它基于學生的直接生活與學習體驗,開展課外活動,注重跨文化知識的拓展,是我校文化教育的外延,使學生在具體參與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學會交際。
  1.充分發揮中外節日文化的內涵。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厚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我們依托傳統節日,廣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統,感受民族品格。同時,開展“我眼中的西方節日”主題活動,圣誕節(ChristmasDay)、感恩節(ThanksGivingDay)、母親節(Mother’sDay)等等,這些特殊的節日飽含著濃郁的異國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著悠久的歷史,以節日為主題的活動是一種滲透文化的好題材。
  2.引導學生感受我國的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借助文化維護本國文化利益的外交活動。學生通過搜集重大文化外事活動,引發對活動中的中國元素,如何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魅力,怎樣讓世界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等問題的討論,了解文化外交在國與國交往中的作用。搜集中國領導人外事訪問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并學習這些國家或地區獨特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情。體會中國外交活動的精彩紛呈,如何積極投身國際關系,開展友好交往,推動各種地區熱點問題的和平解決。
  3.開展“絲綢之路”知多少研究活動。
  “絲綢之路經濟帶”被譽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要求參與學生了解橫跨哪些國家或地區,并搜集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的重要文化風俗、禮儀習慣,增加對亞洲、歐洲等重要經濟體國家文化的感知,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興趣。
  4.組織英語主題活動。
  安排教師作專題文化講座,如“德國百科知識”講座,從地理和城市、歷史和人物、節日民俗、教育等多方面引領學生揭開這個“愛閱讀的民族”——德國的神秘面紗,使學生了解了書本外真實的西方世界。以“學英語、用英語”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主題黑板報、英文手抄報展覽、英語讀寫大賽、英語角環境創設、中英文雙語、情景劇表演、雙語義賣“Showyourlove,maketheworldmorebeautiful”等評比或展示活動,讓學生練習用英語進行會話、交流,活動真正體現了學習英語“從課堂中來,到生活中去”,培養了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
  5.主題班會。
  結合校園文化藝術節,組織主題班會,比如我們把西方國家的某個社會現象提出來,由班主任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最后達到認識上的一致,提升學生的文化認識觀,矯正價值觀。比如,在西方圣誕節之際,我們因勢利導,讓學生親自布置教室,購買飾物禮品,親身參與活動全過程,在節日的氛圍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了英語國家文化。
  文化是學校的血脈,沉淀在學生的血液中,就會轉變為自覺行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我們要在鄉土文化沃土中注入多元文化發展的教育理念,在構建校本特色文化之路上求索攻堅,并不懈努力,讓文化在每個學生的內心生根,使他們成為適應全球潮流、通曉國際規則、視野開闊的小公民,學會用“國際化”的文化視野,“國際理解”的態度去面對當今世界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后宅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4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