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校園文化體系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校園文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抓手。如何構建校園文化體系是縣域中小學的重要課題。甘肅省會寧縣立足本縣教育實際,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從四個行動層面實施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了具有縣域特色、可供推廣和借鑒的中小學校園文化體系。
一、主旨:校園文化發展演進
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校園文化是由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校園文化的特殊影響力。
校園文化最早由美國學者華勒提出,將其定義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文化[1]。20世紀80年代中期,校園文化在國內大學校園興起,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進入21世紀,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7年又啟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使校園文化建設再次成為教育界的研究熱點。
二、背景: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1.校園文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
學校教育,德育為首;育人先育德,育德靠文化。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要使學生的發展趨于“真、善、美”的目標,最恰當的方法莫過于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詩意、智慧、友愛和快樂的校園文化環境[2]。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中指出,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將“文化育人”作為創新德育工作的實施途徑之一。因此,研究并構建具有創新特色的校園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
2.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會寧縣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
會寧縣是一個地處大西北的國家級貧困縣,在艱苦的環境中卻走出了一條“薄弱經濟辦大教育”的成功之路,孕育出“三苦兩樂”的會寧教育精神取得了輝煌的教育成就。但會寧教育也面臨四大困境:一是教育教學仍然聚焦于智育的思維怪圈;二是教育質量提升存在瓶頸,難有新的突破;三是校園文化的傳承、發展存在斷裂現象;四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亟需新的發展舉措。對此,會寧縣提出了“教育均衡發展、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的戰略思路。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軟實力,要實現學校內涵發展,就必須重構中小學校園文化體系。
三、目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
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行動的目的:一是在理論和政策的支撐下,通過調研形成契合中小學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標準;二是以具體學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踐活動,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策略;三是構建中小學校園文化標準體系,培育校園文化特色;四是提供可借鑒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四、過程:校園文化建設行動的具體策略
一是編制方案,擬定標準。成立了案例組,系統研讀了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最新理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專家作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專題報告,深入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完成了《文化引領促內涵,課改驅動求質量》的考察報告。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會寧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擬定了《會寧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評估標準》。
二是培訓引領,形成共識。案例組以“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構建”為專題,分層次、分系列對全縣中小學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和學生進行培訓,用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和策略指導具體實踐工作。
三是行動研究,實踐創新。案例組以“四個行動”為模塊,進行校園文化創新研究和實踐,構建了中小學校園文化標準體系,探索并形成了契合縣域中小學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策略。行動一:確立文化主題,提煉校園精神文化。舉行了全縣中小學校園精神文化作品系列展評活動,并將展評成果匯集成書。行動二:賦予文化韻味,建設校園物質文化。以校園精神文化為統領,從建筑物造型、建筑物命名、楹聯銘賦、人文景觀、校園綠化、環境美化六個方面彰顯校園文化色彩,體現育人功能。行動三:打造文化品牌,構建校園行為文化。以思想性、序列化、課程化、主體性和情趣化為原則,打造品牌活動,構建個性化的行為文化。如“學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中華禮儀”“我們的節日”“尋訪會寧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四位一體陽光大課間”“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已極具品牌特色,被省內電視臺、報紙等媒體多次報道。行動四:彰顯引領功能,建設校園制度文化。以人為本,建立并完善學校制度,特別是在教師道德修養、專業發展、業績評定,以及學生習慣養成、全面成長、綜合素質測評等制度中重點體現人文情懷,讓每一項制度彰顯文化魅力,發揮制度的保障、引領、激勵和評價功能。
四是總結提升,完善體系。在進行上述四大行動的同時,挖掘四大行動之間的內在關系,形成了中小學校園文化體系構建思路和行動策略專題論文《“形散神聚”——縣域中小學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策略》,并申報了“縣域中小學校園文化體系構建行動研究”課題。
五、結果:校園文化建設行動成果
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行動實施以來,歷經6年,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編制了《會寧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制定了《會寧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評估標準》,引領和推動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二是構建了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標準體系,明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策略,豐富了學校文化內涵,優化了育人環境,《教育之魂——會寧縣中小學(幼兒園)校園文化薈萃》即將匯集成冊;三是形成了中小學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如會寧縣第一中學的科技人文特色,會師初級中學的藝術社團建設等;四是創建了24所市級校園文化示范校和44所縣級校園文化示范校。
參考文獻
[1]張東嬌.論學校文化的雙重屬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6(2):37-42.
[2]韓淑珍.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成長的意義[J].教育,2017(10):76-77.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