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生活化回歸的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標教育教學規劃要求,小學思想政治科目教學實踐工作的開展,要深深立足于學生日常的生活實際。只有建立在學生個人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德育教學的引導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素材;學習氛圍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196-01
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育情況將會對小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帶來極大影響,所以在實際中必須全面加強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并且要注重實現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生活化,引導小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知識,幫助小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滿足小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學生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直觀指導工具為思想道德教材。在教材中蘊含著較多的小故事和案例,品德與社會教師可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教師首先應熟悉教材,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并從不同層次和角度拆分解讀教材,進而指引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從不同維度對品德與社會學習意義進行感受,最終使得品德與社會教育價值需求得到很好的實現。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節約能源”這一內容時,雖然講解了教材上的內容和圖片,但是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節約資源,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生學習完知識后,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后作業:①收集自己家里近2個月的水、電、氣應用情況,并做好記錄。②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非洲國家1年內的平均降水量。③查找我國缺水地區居民的用水新聞、故事、圖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收集、查找到的信息展示出來,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鼓勵學生提出節約資源的措施并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切實加深學生的感悟[1]。
二、創設生活化學習氛圍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生活化回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支持、引導學生積極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探索,并且要積極的將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用知識去指引生活,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相關研究表明,學習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很多影響,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接納知識。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于小學生的現實情況,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品德與社會知識。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生活關注點進行分析,結合學生生活中喜歡的事物、向往的生活,創設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品德與社會知識,有助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落實。
三、創新教學模式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中,為了促進教學活動的生活化開展,教師還需要在實際中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設置新穎化、趣味化的課堂活動,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便于學生生活化探究。如在“文明交通”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各組學生說出文明交通都有哪些行為。同時教師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亂闖紅綠燈、亂停車等展現出來,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說說在生活中該怎樣做。從而讓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思考生活現象,并對生活行為進行指引。
此外,在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辯論、演講等活動,全面加深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指引學生將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全面考慮學生現實生活及時代特點,對教材進行變通,加強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改革、創新教學行為,從而實現品德與社會教育質量的提升[2]。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在實際中要全面提高對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視力度,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導小學生積極在生活中踐行品德與社會理念,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及行為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陳淮紅.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創新研究[J].中華少年,2017(1).
[2]張英琴.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6(29).
【作者簡介】
高占福(1961~),男,回族,甘肅省康樂縣人,甘肅省康樂縣馬集小學,一級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