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地理課堂教學必須落實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探討了高中地理課堂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期望對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案例教學;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43-02
一、創設教學情境,滲透人地協調觀培養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的基本價值觀念,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構成部分,要求學生能夠認清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自然觀、環境觀、人口觀和發展觀。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自然地理環境與人地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滲透人地協調觀培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在教學《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一滴水的旅行記》的節選段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閱讀完之后暢談自己的內心感受。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視頻《地球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人類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從視頻引入本節課授課內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點,奠定理論學習基礎。在講解完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及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措施之后,教師引入真實的新聞事件或周邊的現實案例,通過演示相關圖片,播放短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帶來的影響。再利用正反案例引導學生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向入手,分析水資源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學生加深對水資源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理解。最后,讓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解決水資源與人類活動矛盾的措施,以達到保護自然環境、促使人地關系協調的目的。
通過以情境創設為課堂教學切入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多種感官體驗中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認清人地關系的現實情形,有助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二、運用案例教學,融入綜合思維培養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區域綜合的角度出發,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整體、動態、全面分析,并做出合理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對地理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出地理規律,完成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時,教師可列舉出某個區域的海水運動情況,讓學生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洋流對海洋生物、氣候、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鼓勵學生擴展思路,進一步完善案例分析結論。如在教學《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一課時,教師可引入新疆和田大棗的案例,讓學生對影響和田大棗生產的區位因素進行分析,并回答以下問題:新疆和田地區能夠種植大棗的原因是什么?過度種植大棗會對該地區產生哪些不利影響?教師指導學生從綜合分析的角度解決上述問題,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的相關知識。
通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實際案例,讓學生對案例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有助于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
三、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學生具備認識地球表面復雜多樣性的思維能力,明確區域內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更加全面地認識區域特征,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如在教學《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一課時,教師可圍繞本節課的區域認知目標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任務一,將新疆和田與南京八卦洲作為西北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代表,分析西北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比較兩者的區域農業差異。任務二,展示南京八卦洲的農業發展歷史,讓學生分析該區域農業結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特點,并探尋產生區域農業結構動態變化的原因,使學生加深對區域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
通過在地理教學中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互幫互助、集思廣益中增強對區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四、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活動經驗,要求學生具備地理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地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解決方案實施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實質上是地理知識在真實情境中學以致用的體現,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用實踐驗證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如在教學《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之后,教師可布置學生調查當地水資源污染狀況的社會實踐任務,讓學生確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制定調查研究方案。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通過上網、采訪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收集更多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出當地水資源的變化情況以及污染狀況,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決方案,用以改善水資源污染問題。如在講授完“正午太陽高度”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到操場上實際測量正午太陽高度,利用測量到的角度信息,通過公式計算求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通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學要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以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合作學習、引入案例教學和組織實踐活動,進而引導學生強化人地協調觀,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晴,林葉彬,呂娟,等.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以“全球定位系統”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8).
[2]楊云霞.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6).
[3]張保江.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8(4).
[4]邵俊峰.高中地理課堂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