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說明文教學中的創新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松鼠》的教學設計為例,從精心導入、巧妙切入、以生為本、讀寫結合等四個方面闡述了說明文教學時如何進行創新設計,對提高說明文教學的課堂效率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15-01
說明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長期以來,語文教師覺得說明文教學是很棘手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說明文內容簡單,注重科學性,缺乏趣味性,遠不如其它文體那樣豐富多彩,它沒有小說有故事情節性,也沒有詩歌、散文有優美的語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反映出對說明文單元的反感,很多老師在教說明文時,通常是就教材講教材,缺乏創新意識,往往注重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點的講解分析,而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講得吃力,學生聽得枯燥,目標達成不高。下面以《松鼠》為例,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精心導入,讓學生帶著興趣進入文本
說明文相對于其它文體而言,比較枯燥無味,因此從說明文的導入著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說明文教學取得成功的基礎條件之一。教師課前設計好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語,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進入文本,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松鼠》這一課時,先播放《小白兔》的兒歌營造氛圍,然后激情導入:“有人說地球上沒有動物就如藍天沒有白云,就如鮮花沒有綠葉,世界就將失去活力。正因如此,目前親近動物、善待動物、飼養寵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那么怎樣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呢?今天老師就和學生一起走進法國著名作家、博物學家布豐寫的一篇科學小品文《松鼠》。”
二、巧妙切入,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探究文本
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在分析松鼠特征這一內容時,設計了“火眼金睛識真偽——賞析一首兒歌”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讀兒歌,巧妙地切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根據松鼠的特征改編的兒歌是這樣的:“小松
鼠,真可愛!面容俊俏尾巴美,田里跑,地下呆,晚上睡大覺,白天才出來。不摘果實,愛吃肉,跑跳輕快叫聲尖,巧手搭窩真可愛!”兒歌中對松鼠的部分特征進行了改動,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互相討論,找出兒歌在介紹松鼠特征方面與課文內容不符的地方。通過讀兒歌、辨真偽,要求學生深入地閱讀文本,讓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學習,全面把握松鼠的特征,改編的兒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辨偽去妄、去偽存真的能力。
三、將說明事物“人物化”,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學生對說明文抽象的介紹是沒有多少興趣的,必須讓理論形象化,形象化的語言總是可以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將說明事物“人物化”,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學生熟讀文本后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將說明事物的特征轉化成自己的特點展示給大家,這樣的效果比平常那種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征要好得多。在教學《松鼠》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把握松鼠特征,在“火眼金睛識真偽——析一首兒歌”后設計了“向你介紹我自己——聽松鼠獨白”這個環節,要求學生用第一人稱將松鼠的特征、習性、對人類的訴求和希望等講述出來,這樣學生為了讓自己的介紹得到大家的認可都能再度閱讀文本,介紹時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與人類和諧共處、共享藍天白云的希望。在課堂上學生真正變成了課堂的主人。
四、學以致用,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之一。閱讀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范文來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吸收思想營養和寫作營養。寫作教學,主要通過作文來練習來教會學生表達思想感情,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讀寫教學中,自覺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讀寫能力?!端墒蟆芬徽n的結尾環節,設計了“紙上得來終覺淺——仿寫一個片段”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回家后認真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家里飼養的寵物,用今天所學的方法仿寫一個片段,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一種動物。中考基本不考說明文寫作,所以,老師平時很少讓學生寫說明文,通過讓學生仿寫片段,掌握介紹小動物的一般方法,學以致用,并要求學生平時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寫出來,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實現讀寫結合的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