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改背景下的素質教育,通過從四個方面來開展德育原則在政治教學中的實施,以及課程結合德育原則開展的課外活動和對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發展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如何貫徹落實德育工作在初中階段的延展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情感;德育原則的滲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66-01
引言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展期,因此情緒多變、陰晴不定,但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開設的重要形成階段,教師應當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讓學生深刻具象的感受和樹立正確的品格。教師堅持德育原則,從自我做起標桿影響,以關愛學生,培養學生,提升自我的信心和態度去開展德育原則工作。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作為普通初中的必修課程,是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的重點科目,更是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在整個義務教育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我國教育方針側重著不可描述的位置,國家教育部門強力支持德育教育工作的滲透。作為教學教育的引路人,教育教學者應該堅持“發揚個性”、“注重實踐”,將初中政治教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細微之處,培養國家需要的真正的高素質人才,將素質教育深刻化,豐富化,就如何將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展開多樣化探究,以求改變現狀。
一、相輔相成,樹立學生主體,初步德育滲透
教育教學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培養時刻發揮學生在政治教學中的獨立思考能力,作為課本的“讀書人”將學生引導在正確的思想道德道路上,盡可能的做到與學生以一種輕松幽默的相處方式,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基礎之上,才能將思想道德品質很好的傳播。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尊重學生自覺性、學生作為新時期的主創者,有著獨具一格的自我發展思想,教育教學者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每個人都是獨立特別的個體,多應用表揚夸贊的教育方式,在這種模式的傳播之下,德育原則將不知不覺之中滲透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也促進課本教程的良好開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在上課時可以首先通過播放有關品德教育的視頻來導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積極性思考,老師可以開展小組教學,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列舉當下社會德行高尚的人物,學生在了解過程中就會受到他們高尚品德的熏陶,在課堂上老師要多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去解決,通過這種教學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通過滲透德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
二、建立“情感線”,逐步實現德育滲透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開展情感教學,和學生做朋友,去了解關心每一位學生,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師生關系融洽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建立情感線教學,能讓學生主動的去接受老師的教學引導,而不會產生排斥心理。只有教師始終貫徹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線,在支持教育工作時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感情作為師生在教學以外的重要支柱,依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現實出發解決一切學習問題,著重培養實踐和優化其自身的新式課程教育[1]。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時,做情緒的主人,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實際生活基礎之上,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課本之外的理論知識之外,以朋友的身份對正在處于思想發育階段的初中生豐富多樣,易于變化的多樣情緒,給予正確的疏導,將文字理論深入到學生的實際問題中,從細微之處幫助初中的同學改善情緒的煩惱,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得到收益頗豐的教學效果,把握情感是極為重要的,以身作則也至關重要。為人師表要用自己的品格去感化學生,將學生帶上至優的學習道路,素質教育也不會是憑口空談,隨著教育者的細細耕耘逐步實現德育工作的滲透和開展。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讓挫折豐富人生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滿堂言”積極踴躍的說出去自己經歷過的些許坎坷,并收獲了哪些重要的啟發。教師則可以說說自己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苦艱難,自己堅持到底的信念。動員學生從容的面對各種生活學習中的難題。緊扣學習主題,同時貫穿的原則的主要途徑。
三、加強自身道德,提升自我水準,深化德育滲透
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傳遞者,自我的修養尤其重要。古人云:吾一日三省吾身。為人師表也應如此,在搞好學術研究的同時,本身的人文素養也是一種修行。認清教學中的不足,從而自我完善,尋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中,任何形式的理論課程都不比言傳身教更加影響深遠[2]。教師美的人格特點,要求教師有獨立的反省意識和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待學術跟課程改革有著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備課任教只不過是綱本之識,當教師能夠獨立于課本之外,有意識的將學生帶領到真正的思想政治生活水平之中,活學活用共之努力踐行德育工作任務,為祖國建設培育德才兼備的完備人才。
四、細致入微,延續德育滲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有效的滲透貫徹德育原則,在知識與理論的傳遞之中,教師也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例如在九年級全一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在承擔責任中成長課時教學時,教師可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切實的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感受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小公民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加強學生的直觀體驗和感受,使得道德育人,做到和諧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旗幟人物,幫助到生活依然潦倒落魄的人民。這樣的課程開展很有效的加強學生的內心感受,課程效果達到至備的高度。是新課改背景下要求的德育原則立場。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實現素質教育,需要教師的長期不懈努力和奮斗,是新課改下所有教育人員義不容辭的使命。教師在教授學習方法和知識時,對于學生的微小變化也要備感關至,尊重愛護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發展,教師做到以身作則,以己育人,不斷反省,不斷豐富自己的品格和專業技能。提高中學政治課程的開展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趣,加強深化德育功能的提高,把德育教育深刻貫徹落實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楊禮剛.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5):61-61.
[2]李士新.德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教育藝術,2018(4):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