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課程校本化實施路徑與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校本化實施就是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校根據自身性質、特點和條件,將國家層面上規劃和設計的面向全國所有學生的書面計劃的學習經驗轉變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實踐、學習經驗的創造性實踐[1]。常州市新北區新華實驗小學結合特有資源“兒童自然科學院”,將校內外資源進行整體分析和有效開發,使數學課程資源在校本化實施中走向本土化、生活化、活動化。
  【關鍵詞】兒童自然科學院;小學數學課程;校本化;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220-02
  1 緣起
  常州市新北區新華實驗小學地處農村,北臨長江,南臨338省道,是一所典型的蘇南農村小學。2015年8月,學校結合現有校內資源:各種樹木1000多棵,“棵林”生態實踐園占地約十幾畝,有多種果樹花木,還有蔬菜種植區、動物飼養區;學校內操場、球場、圖書館、實驗室等教學設施。校外資源:校外占地46200平方米的新華農民公園,新華花木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家庭資源等課程資源,建成融兒童生活、學習、研究為一體的課程基地,“兒童自然科學院”既是學校的組織機構,也是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學校數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保障。
  2 實踐點
  2.1 在目標分析中明晰路徑
  課題組成員進一步明確了課程目標是課程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對照《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對課程資源和學校課程支持性條件的分析,結合學校特色資源,對數學課程目標進行了校本化的解讀,并制定了對應的校本化實施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自然科學院真實環境,經歷現實情境中數與代數的抽象、建模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提供真實的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悟數學內容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初步感受到數學的作用,產生對數學的親
  切感。
 ?。?)問題解決目標:通過自然科學院環境問題的解決,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思考目標:通過自然科學院環境下現實問題與建立生活經驗直觀和幾何直觀的聯系。對數學進行直觀感知、直觀理解、直觀思考。
  2.2 在課例開發中尋找路徑
  2.2.1 實踐路徑一:自然——數學
  課題組在梳理數學教材中發現,國家課程中部分例題與習題很難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連,也不易激發學生內驅。針對以上思考,嘗試了“情境創設”研究。如四年級《條形統計圖》一課中,把教材例題中統計鼓號隊服裝尺碼展開情境轉換成了“統計科學院”情境,學生在教師給出的情境下首先討論統計科學院中感興趣的項目,有統計動物、植物、蔬菜種類的,有統計植物數量的……,在此基礎上繪制條形統計圖,并結合圖進行分析提出
  建議。在這樣的情境下,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學生參與了課程的開發,并用數學知識分析了現實問題,課題組把這樣的情境歸納為“真情境”。同時在此基礎上得出了真情境下的統計教學課型:真實問題情境—前期調查—選擇統計項目—選擇統計方式制圖—分析并提出問題。
  2.2.2 實踐路徑二:數學——自然
  課題組結合前期對課程資源價值的分析,思考這樣資源如何有效的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難,拓展和內化數學知識。在《長方體體積》一課,針對教材習題中學生對花壇容積中內長、內寬、內高計算不理解的情況,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校園雨水收集池并測量計算,有效突破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再如升和毫升概念的認識、公頃的認識等概念性知識,帶領學生走進科學實驗室、校外公園進行實地觀察、測量、實驗,建立了數學抽象與直觀的聯系。
  3 思考點
  3.1 教學目標策略
  3.3.1 從單一到整體,感悟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
  教學目標的延伸是指適當深化教學目標。以《校園尋寶》為例,課題組改變了原來三課時目標的教學,從整體上構建單元學習目標,從學過的確定位置入手,通過“如何藏寶”“繪制路線圖”等活動喚醒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圍繞“體驗尋寶”“修改寶藏圖”“探究新知”“拓展延伸”等核心問題展開教學。
  通過“你在尋寶過程遇到了哪些問題”的深入討論,給予學生充分思辨的機會讓學生擁有數學的眼光,形成問題意識。從單一的“方向、角度、距離”確定位置的教學,走向整體的單元教學,在問題解決中建構新知,感悟結構,也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基石。
  3.3.2 從“標準”到具體,挖掘數學知識的核心內涵
  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伴隨著教學設計,如課程標準提出的“問題解決”這一目標在規定上比較籠統,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問題解決”這一目標分解為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兩個方面,具體目標為“通過自然科學院環境下問題的解決,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過程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達成“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具體化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依據,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 校本化實施內容與學習方式策略
  3.2.1 自然現實場景下的補充、拓展、整合
  課題組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現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家庭背景等狀況對教材不斷充實與創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適當增刪,整合教學內容,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課例研究中的《條形統計圖》《校園尋寶》《面上的科學院》等內容中,對教材的調整、整合都是基于自然現實場景。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體驗性的知識,促成學生向學會學習轉化,從合作、拓展、情感等角度打開學生數學學習的視野,感悟數學學習的本質和內涵,進而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思維品質、思維品性、思維品格。
  3.2.2 內驅下的主動體驗與積極合作
  學生的深度學習,必然指向理解性的學習、探究性的學習,需要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淺顯到深入的過程。在《校園尋寶—確定位置》一課中,課題組設計了三次小組活動,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具體的合作分工,學生小組合作分工是在學生討論下完成的,實際需要下產生的。這樣的設計,擺脫了以往牽引式的教學,開放的問題使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分工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進一步加強。在重新變換觀測點后的合作中,再次明確分工,測量與寶物的角度、距離,并記錄。這樣的合作,體現了現實需求和學生主體,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經歷了合作、交流、表達的
  過程。
  【參考文獻】
  [1]徐玉珍.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200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9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