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情境引導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因年齡特點,好奇好動,在課堂的教學開始前要做好引導,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集中精力進行課堂學習。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引導可以應用相應的情境,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數學;情境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04-0222-01
  小學數學課程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同時也和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在數學課程的教學開始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情境引導,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下面具體分析和研究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的情境引導。
  1 應用“情境引導”的作用和價值
  課堂應用的情境引導是有效結合情感進行的,應用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情感。首先,情境設計要盡量是學生熟悉的。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生活閱歷少,在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情境時,要全面考慮,應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如學習二年級的“加與減”知識內容時,老師應用的情境引導是以學生自己為題材,讓一名學生數一數班級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數,“男生35人,女生28人”,老師提出問題,“班級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很快就用加法算出了班級人數,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提出減法的問題,有同學說“男生比女生多幾人?”于是進行了減法計算。利用這樣的實際場景,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開始了當堂課程的學習。其次,情境設計要和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課程設計的情境引導要和學習的知識內容有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知識要點。
  如學習“辨認方向”時,老師開始上課時,找出九名學生,老師讓他們站在教室不同的方向,一名學生站在中間,然后讓其他八名學生分辨自己在中間學生的哪個方向,同時,讓全班學生共同判斷其表達的對錯,在八名學生表述完成后,老師做總結。
  這樣的活動情境學生很感興趣,同時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緊密,學生直觀感受和理解了課堂要講述的知識要點,很輕松的完成了課堂教學和學習。
  2 應用復習作為課堂“情境引導”素材
  復習鋪墊是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可以把它作為情境引導的素材。
  如開始進行正式課程講解前,老師可以根據上節課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改動,以語言激勵學生進行復習和深入理解學習內容。
  如在二年級下冊的“除法”學習時,老師應用多媒體播放上學期學習的除法知識情境事例,如“婆婆養了18只小雞,要把它們分別裝到3個籠子里,每只籠子裝幾只小雞?”學生可以回憶上學期學習的乘法口訣和除法例子,開始應用除法進行計算,都得出了正確答案是6只小雞。這時老師把畫面一轉,出現了19只小雞,老師問“如果是19只小雞,同樣要裝到3個籠子里面,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學生開始計算和思考,最后有同學提出,每個籠子裝6只小雞會多出一只小雞。
  這樣的情境引導在復習以前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同時輕松的解決了教學的重點。
  3 “情境引導”要與數學教學相適應
  小學低年級數學的課堂教學根據教學要求和標準都提倡應用情境引導教學,可是在具體教學時,要靈活應用,不能統一標準實施。
  第一,數學知識有各種來源,具有自身的抽象性,不能所有的知識都用一樣形式的“情境引導”進行。
  第二,應用“情境引導”必須考慮周全,有效的實施會促進教學的開展,如果應用不當會適得其反,給課程講解帶來困惑或者負面影響。
  第三,不能把教學方法絕對化,教學方法要靈活應用,情境引導也是如此,不能簡單化和教條化。
  在具體實施時,要和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等緊密結合,靈活選擇相應的方式方法。如學習“生活中的數”的知識內容時,老師可以就地取材,班級的粉筆、學生人數、座椅數等等都可以作為情境素材。
  總之,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情境引導對教學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求老師認真對待,對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詳細了解,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教學,有效促進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