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意義,包括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等。從老師和學生的角度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列舉實際教學案例來闡釋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25-02
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緊密圍繞教材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學習案例入手,創設出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學習特點的教學情境。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旨在探索如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1 小學數學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意義
1.1 化抽象為具象
相關研究表明,人的左腦控制邏輯思維,而右腦控制形象思維。從生理的角度,6-12歲的小學生右腦較左腦更為發達。小學生的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圖像、某個具體的情境相對于抽象的數字公式來說,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1.2 化枯燥為有趣
小學生觀察能力較強,喜歡趣味性較強的東西。而數學課本上的公式、習題較為枯燥、乏味[1]。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將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化能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串聯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1.3 新課標的客觀要求
新課標強調:小學生需要在數學教育中獲得情感體驗和數學思維能力,具備一定的推理和演繹能力。同時,能夠運用基本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不難看出,新課標強調學生推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單靠記憶公式、解題技巧已經不能滿足新的教學要求。
2 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分析
2.1 學生方面
一方面,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欠缺,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應試能力雖然很強,但是實際運用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唯分數論在小學教育中仍然占據一定的地位。老師和家長多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學習壓力,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受到了較大限制。
2.2 老師方面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多以傳授公式口訣、做題技巧來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要求學生反復抄寫、背誦乘法口訣表,通過反復練習乘除法數學題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等。機械式的練題、測試往往只開發了學生的左腦,學生右腦的形象思維則開發得很少。這與小學生的生理特征和學習習慣不符。
3 創設教學情境的相關建議
3.1 創設情境需要與實踐相結合
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2]。如講解《折扣》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設置以下教學環節來闡釋折扣的內涵。第一個環節:以商場打折促銷活動來引入課題,明確教學重點。第二個環節:通過案例講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在商場以八折的價格買了一條原價500元的褲子,現價多少錢?以九五折購買了一條原價200的圍巾,便宜了多少錢?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求解,理清原價、折扣、現價之間的關系。接著進入第三個環節:知識運用。讓學生聯系實際,計算自己衣服、褲子、鞋子等的原價和折后購買的現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其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
3.2 創設情境需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認識圖形》一課中,老師可以創設“認一認”“畫一畫”“想一想”“做一做”四個教學環節。在“認一認”環節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首先在黑板上板書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然后發放形狀各異的積木給每個小組,讓每組學生觀察不同積木的形狀,通過仔細觀察找出黑板上提到的平面圖形,并讓學生回答圖形是在哪塊積木、哪個面上找到的。接著,進入“畫一畫”環節,讓學生畫出他們找到的平面圖形,并讓學生討論他們畫出來的圖形與積木上的圖形的差別,讓學生親自體驗平面圖形從立體積木“分離”的過程。然后進入“想一想”環節,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物體有哪些,并說出他們的用途。最后進入“做一做”環節,首先出示事先準備好的釘子板、橡皮筋等教具,從每個小組中抽選一名學生上臺來圍不同形狀的圖形,讓學生在圍圖形的過程中認識不同圖形邊與邊、角與角之間的關系。
3.3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就地取材
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如在講解“長度單位”一課時,老師可以以學生的課桌為例,創設教學情境。課堂開始時,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課桌寬多少,長多少?”接著讓學生利用尺子來測量課桌的長與寬。當學生測量完畢后,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對比差異。最后,由老師對各小組的測量方法和結果的精確度進行評價,講解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尺子上最小的單位是多少、尺子在測量時需要對齊被測量物等。
3.4 創設教學情境需要注重趣味性、游戲性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決定了其喜歡游戲性事物[3]。以《找規律》的教學為例,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創設游戲情節。如老師可以在電腦上展示一組以紅黃藍三種顏色為一個循環的圓圈,接著發問:“第99個圓圈是什么顏色?前99個圓圈中有多少個圓圈是黃色的?”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分析和計算,通過切身實踐,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再如創設初級的九宮格數字游戲,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在電腦上顯示9×9的九宮格,接著,對游戲規則做出規定:1到9每個自然數只能在每一行、每一列中出現一次,不能有重復。然后展示沒有填完的九宮格,讓各小組成員積極開動腦筋,在草稿本上填完剩余的
空格。
4 結語
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決定了小學數學應該具備一定的實踐性、趣味性、游戲性。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中,掌握數學思想,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方靜.關于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7(06).
[2]吳麗環.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08).
[3]薄金穎.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J].考試周刊,2018(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