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一直以來,數學都是人們重視的一門學科,學習數學不僅僅是對數字和幾何的熟悉及掌握過程,更是對審美情趣的培養,由此可見,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04-0189-02
以往的教育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教師的講解來讓學生學習知識。在復雜性的數學學習中,教師容易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學生也可能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及時地向教師傳遞對知識的需求,所以一節課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如何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本文從實際出發,對教學設計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概述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因此,新課標改進了固定的傳統教育模式,要求在教學中教師為輔,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在教學設計中也是如此。就目前情況來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1.1 產生求知欲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在學生無法充分吸收的情況下,對學習會漸漸地產生反感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自身的作用,創設合理的教學設計,從而使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度,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將所學的知識以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消化吸收,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1]。
1.2 總結學習規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站在指導者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與改進,由于自主學習能更好地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應創造足夠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雖然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但是他們有很強的學習力和表現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在日后的學習中,他們就會總結出自己學習的規律,然后依據規律來進行學習,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3 師生協作,共同進步
現有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這種環境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從旁指導,將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進行學習。這種模式需要教師和學生是合作關系,師生積極互動,使得學習層面和情感層面雙向發展,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增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所以良好的教學設計可以促進師生更好地合作交流。
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下面以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的教學設計為例進行研究分析。
上課了,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一個新的章節,就是《圓的面積》,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和老師一起來學習。
學生翻開課本之后,教師先對圓的定義進行闡述,然后開始引導周長和面積公式。
師:大家來一起看課本,我們發現圓的周長是2πr,圓的面積為πr2。
學生將注意力放在了課本知識上,通過反復的默誦來熟記定義。
幾分鐘之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幾道經典練習題。
學生經過思考后,教師提問部分學生。
學生一根據定義進行了回答,但是結果并不是很
正確。
師:這是你自主學習得出的結論??墒抢蠋熞嬖V你的錯誤不止一點。有同學來進行補充嗎?
學生二經過思考,答出了正確答案
師:這樣,讓我們先進入下一道題。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不錯,其他人還有別的方法嗎?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本節課的上課效果并不理想,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來進行相應的研究。
由于圓的相關知識在小學階段就屬于較難但是實用性非常強的篇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少合理的知識回顧與理解。再者,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在講解完概念后讓學生將知識點死記硬背,然后給出了相應的例題,這會使得學生在沒有將知識點吃懂的情況下進行解題,容易混淆概念,這也是好幾個學生都無法準確地給出正確答案的原因。沒有合理的引入,生硬的講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2]。
3 現狀分析
3.1 未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
很多教師都是直接生硬的引入課文,使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消化,筆者認為可以加入現有的直觀教學物品,給學生明確的認知,教師在講解圓課程時,需要結合之前所學的課程加以詳細的闡述,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圓的相關概念,但是案例中的教師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對圓的描述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上,也沒有綜合已經學習過的課程來進行對照學習,導致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概念時,過于籠統和死板,教師只知道如何用學術性的語言去形容圓的形狀,卻沒有真正將圓的知識點理解透徹。
3.2 課堂主體地位模糊
案例中的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力求將知識點涉及到,但是他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就顯得不足[3]。上課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過程,更是促進師生和諧共處的好時機,如果教師將課堂的氛圍充分調動起來,那么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大大增加。
3.3 沒有將課本知識講細致
由于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習慣的教學方式,所以課堂的呈現效果不盡相同。但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現在比比皆是,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優待,他們的思維也受到了課本知識的限制,導致他們無法合理地吸收所學的知識,甚至對知識點不知所云。筆者認為,教師在不斷地優化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時,更要注意學生的實際需求,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主要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
4 改善策略 4.1 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知識的學習上。教師可以根據現有的實物對圓的相關知識點進行闡述,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圓的特征。在對概念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用較生動有趣的語言形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便捷,給學生展示圓的有關圖形,讓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前對圓的特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2 加強提問
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一節課中,學生應該處于主體地位,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如果一節課只是教師在進行生硬地知識講解,那么將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師應該根據所學的知識點設置合理的問題,將其巧妙地融入課堂環節中,這樣就會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讓他們在練題的過程中加深知識點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如教師在講完圓的定義后,可以適當的給出習題,讓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加深對知識點的不斷學習。
4.3 正確地引入知識環節
在案例中,教師講完定義后就接著開始學習下一個環節,二者的銜接過程過于生硬,學生都還無法將剛學到的知識消化和吸收,就面臨新知識的學習,這樣會使學生在遇到很多的問題時,教師也不能及時地講解。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會顧此失彼,搞不清楚學習的主次。教師應當在講完一個環節之后,先練習習題,然后再創設相應的情景模式引入下一個環節,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順序性。
4.4 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案例中,教師的授課過程,只是按照書上的知識進行灌輸,沒有了解學生的需求,更沒有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而且在學生一和學生二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并沒有對這一知識進行詳細的解釋,而是直接進行到下一題,沒有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來看待,按理來說,教師在聽完學生的回答應該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對發言感到恐懼。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數學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這就給學校和教育者敲響了警鐘,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各項需求,教學改革也必須進一步符合學生的具體要求。因此,怎樣改進教學模式成為目前教育者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進行有效研究,總結經驗,找到缺陷,從實際情況出發,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提出課程的優化設計。
【參考文獻】
[1]咸富蓮.農村小學全科教學有效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2]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
[3]宋桓.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