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理性科學,源于現實生活,是人們對現實生活數量關系的深入總結,同時,現實生活中又離不開數學規律的指導,小學數學教學要順應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于現實生活,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化”;和諧統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21-02
小學數學兼具“數學化”與“生活化”雙重屬性,數學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同時,融入現實生活的教學也離不開數學理論的指導[1]。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勇于創新、敢于探索的能力,能夠根據數學原理特點來靈活地融合現實生活,讓數學教學在二者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1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關系
數學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又不能局限于“數學化”本身,單純地強調“生活化”將失去數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相反,如果過于重視數學的“生活化”,則也讓數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將目光放在簡單的生活中,卻缺少其抽象思維、邏輯運算能力的培養[2],同樣,如果單純地從科學的角度論學科,則會讓數學索然無味,喪失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學習動力??傮w看來,單純地“生活化”與機械地“數學化”教學都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與“數學化”是和諧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數學教學過程中勢必要將二者相互滲透,在教學課堂中達到“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
2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
2.1 靈活應用教材,融入生活探究
數學如果脫離生活去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對此,則需要活用教材,靈活地應用數學原理,將看似生澀、抽象的數學邏輯關系同簡單、真實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縮小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特別是在新課標背景下,應該創新性地挖掘數學關系,引導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來應用數學原理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實用性,進而帶著熱情投入數學學科規律探索中。
如在學習“百分數”這一數學知識時,教師完全可以將購物商場的促銷活動搬上課堂?!巴瑢W們,你們知道嗎?對面的大超市現在打折,一切商品統一七折促銷,那么,你們想去購買嗎?”學生紛紛答道:“當然,因為實際商品價格比原來便宜了30%,這樣就能省很多錢……”此時教師則可以列出各類物品價格表,讓學生觀察并
填表(如表1)。
表1 各類物品價格表
商品 書包 日記本 鉛筆 鞋子 雞蛋 --
原價(元) 90 10 ? ? 5
現價(元) ? 7 1 45 ?
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已知條件填表,完成表格中的問號處,并深入提問,如果你選擇了一個書包和一本日記本,那么較原價節省了多少錢?
這種引入生活、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一種已有的生活經歷中認真地分析問題,科學地計算,再逐步深入,引導學生,這樣學生就能科學地利用百分比解決現實問題。
2.2 生活與實踐配合,深入探索
生活是數學原理的來源,數學原理的創造則在于對生活現實與規律的高度總結。數學規律既要立足于生活,又要善于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實踐來發現隱藏在常見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規律,進而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更加深化對數學規律與數學原理的理解與認知。
教師:同學們,下周學校要開春季運動會了,學校要在周長為1000米的運動場上每隔5米立一面紅旗,那么,總計需立多少面紅旗呢?
學生聽到教師的這一問題頓時興奮起來,一些學生脫口而出200面,其他學生則答道:201面,202面等,學生的答案始終不能實現統一,一些學生甚至在圖上畫起了圖,然而,也不能解決問題。
對此,部分學生說道:”我們何不先取10米算下?”于是,一些學生截取10米,每隔5米立一面紅旗,一邊畫圖一邊得到了答案,隨著學生對10m的距離有了正確答案,教師則可以進而引申到20米,30米,100米,1000米,這樣就逐漸地解決了問題,師生也為之感到興奮。
這就是結合生活、動手實踐帶來的效果,學生不僅能將看似生澀、難懂的數學問題化作簡單的“生活化”問題,而且通過動手實踐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3 觀察現實生活,悟出數學原理
生活中處處潛藏著數學原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創造可探究的生活氛圍,讓學生能深入現實生活中,從中領悟出數學原理,并利用這些原理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如在學習“比和比例”這一知識點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選擇陽光照射的天氣,讓學生聚集于建筑物、樹木叢生的環境中,讓學生觀察建筑和建筑物的影子,綠色植物與綠色植物影子,學生觀察到通常建筑物越高,其影子就相對較長,相反,樹木低對應的影子也相對較短,對此,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樹木高度和自己影子高度的比例和樓房與自身影子長短的比例是相等的,對此,問學生:怎樣求得樓房的高度?
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則會自然地利用“樹高︰樹影長=樓高︰樓房影長”的比例關系來求得樓房的高度,這其中樹影與樓房影的長度都可以在地面用尺量出,然而,樹高的測量則相對有難度,對此一些學生想出了錦囊妙計,那就是找一根長竹竿,利用此竹竿來測出樹木的高度,這種“生活化”的思考與動手實踐都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利用一切已知數據就能對應求得樓房的高度。通過引導學生走向現實生活,利用生活中的食物來操作實踐,在逐步轉向數學關系、數學原理等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數學學科學習的樂趣,還能找到數學科目學習的意義,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樣就達到了數學學科教學的“生活化”與“數學化”的統一。
3 總結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是從數學學科的科學性、實踐性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充分地利用現實生活,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同時,又能巧妙地將數學原理和規律等轉移到理論學習中,讓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數學理論來巧妙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利用數學原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育新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趙小云,葉立軍.數學化歸思維論[M].科學出版社,2005.
[3]林良富.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M].寧波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