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創設合理情境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門藝術,它是根據教學的內容,通過創設合理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真正發揮情境教學的效果,以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創設情境,讓數學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
  一、創設具有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情境,從“外在化”到“內在化”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得好:“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敝挥凶寣W生在思維沖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身本身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持久、深刻。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呈現鮮活的數學課堂。但是,有的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化”,創設情境僅僅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而沒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沒有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案例1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
  教師在上課的一開始,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學?!?。
  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最聰明,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么?學生1:我發現了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橋。教師: 你真聰明!學生2: 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流淌。教師: 你觀察得真仔細! 學生3: 我發現小河里還有魚兒在游……至此,10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教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 “你還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又不斷有新的發現。
  案例2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
  教師在上課的開始,做了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
  教師: 在老師的個人信息中找一找,你能找到哪些數?學生1: 28、16、55、0.4、0.2。教師: 請大家給這些數分分類。學生2: 把28、55歸為一類,1.6、0.4、0.2歸為一類。教師: 為什么這么分?他們有什么不同?學生3: 28、55都是整數,1.6、0.4、0.2這幾個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教師: 1.6、0.4、0.2這些數也有自己的名字,叫作小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小數。
  案例1的情境創設帶動了課堂氣氛,可課的性質卻變了,特定的情境設置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在課程的進一步發展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案例2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從教師的個人簡介中發現問題,開始數學學習,直接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有效捕捉了數學信息,初步感知小數的特征,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情境創設不能只考慮趣味性,不能讓更多非數學信息干擾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弱化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既要有趣味性,還要有知識內容,這樣才能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上來,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從而讓“外在化”成為“內在化”。
  二、創設具有生活味與數學味的情境,從“生活化”到“數學化”
  數學課堂上的情境創設,需要必要的“生活味”,孩子們可以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數學課堂上的情境創設,還要體現數學學科的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鄭毓信教授曾說:“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練習一第2題的搭配問題,教師出示“今日供應”,引入菜譜,讓學生看看有哪幾種葷菜和哪幾種素菜,然后讓孩子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這種富有“生活味”的情境創設,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讓學生在理解搭配的意義的同時,更好鞏固了一一列舉的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了數學自身的魅力,利用數學學科的內容和特征來創設情境。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所以,“生活化”應與“數學化”結合起來,而且生活化的情境應有濃濃的“數學味”,要避免虛幻和幼稚化傾向。
  三、創設具有層次性與探究性的情境,從“接受化”到“創造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遵循著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規律。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應根據其年齡特征尋找適宜的思維方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而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就不宜再采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應提升情境創設的層面,要側重有助于學生持續發展,如學會自主探究,學會歸納和概括,學會深層挖掘教材歸納創設,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讓情境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因此,在創設的境的角度上,應變“接受化”為“創造化”,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采用故事情境導入,用動物園里的管理員給三只小猴分一個西瓜引入新課,讓學生思考“同樣一個西瓜,管理員是怎樣把平均3塊變成平均4塊的呢?”“如果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你們有什么發現呢?”這幾個問題,這個故事里所隱含的分數基本性質,能為后面的探究活動提供思路和線索。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所以,教師在學習新知之初就應該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尋找合適的起點。
  四、創設基于現實生活的情境,從“虛擬化”到邏輯化”
  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數學課程標準》 也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例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么共同點,并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然后組織學生探索生活中角的運用。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它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 :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F實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我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并解決問題。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不符合現實生活的內容。雖然有些是假設的情境,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生活邏輯。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應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因為“基于現實生活”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知識性”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探究性”是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而“趣味性”是保證情境創設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結合這四個方面要求去創設情境,才能創設出符合兒重內在發展需要的情境。
 ?。ㄘ熑尉庉?李 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93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