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傳統,必先扎實理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曲藝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50年代以來,專業音樂院校先后將曲藝音樂教學納入其課程培養方案。目前,涉及曲藝音樂教學的各類相關課程在高校已經廣為普及,并且伴隨著教學的全面開展,各類教材、普及讀物豐富多樣。但在眾多的教材及教學中,有關曲藝音樂分析研究的教材、課程卻很少見到,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曲藝藝術歷史悠久,使得絕大部分教材多以挖掘、梳理歷史材料為主;二是目前的曲藝音樂課程多以賞析、介紹為主。2018年出版的《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一書是目前極少的以音樂分析視角作為切入點、輔以曲藝曲種個案開展研究的著述。本文試就當代曲藝音樂研究與教學為例,并對當前曲藝專業建設、課程教學等問題展開討論。
一、曲藝音樂作品分析與教學
20世紀50年代初,專業音樂院校在課程培養方案中開始將“曲藝音樂”納入具體教學中。這一舉措,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此舉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增加和補充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實踐發展,曲藝音樂的教學、教材建設、課程設置等都逐漸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專業性。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針對音樂本體分析的教學內容還是比較有限。涉及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有以西方曲種技術分析手段為主來進行作品分析者,也有將中西音樂結合起來作比較分析者,更有不涉及音樂分析僅僅作賞析介紹者,凡此種種。這些教學現狀,無一不反映出目前曲藝音樂教學的諸多困境——如何對曲藝作品展開音樂分析教學。
2018年出版的《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是一部系統建立曲藝音樂分析體系的研究成果。該書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以具體個案研究組成的曲藝音樂作品分析專著。作者在出版前言中,就目前廣泛開展的曲藝研究與實踐所存在的問題指出,“國家雖設有專項基金,對各曲藝曲種的傳承人給予一定資金獎勵,讓他們用師父帶徒弟的方法,培養接班人,為各曲藝曲種的延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只做到這一步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在音樂理論的基礎上,對曲藝音樂從音樂本體加以詳細分析,只有對其音樂本體進行透徹的理論闡釋,才能對曲藝音樂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雹?
上述這樣的認識,正是當代曲藝音樂教學研究首要解決的問題。在音樂特征上作綜合性的分析、解讀,概括性的提煉、歸納,使每一個體裁各個分類的音樂性得以清晰的、整體化的呈現,以及對經典書目、曲目的實例分析,這些都應被視為曲藝音樂教學的基礎。同時,我們從目前的教學中也發現“主要在西方專業音樂作品分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音樂形態解析話語系統,越來越不適應于相關民族傳統音樂形態分析和研究的表述了?!雹?
二、曲藝音樂教學探討
曲藝音樂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一部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到學時、學分等限制,出現曲藝音樂與戲曲音樂合并教學, 或者即便是另設曲藝音樂部分的教學,但限于學時,也只是介紹幾個較大的曲種的現象。
目前,各專業音樂院校也僅有音樂學系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獨立設置“曲藝音樂”課程,以浙江音樂學院為例 ,音樂學(音樂理論)專業課程設置中,專業主干課程《中國傳統音樂 III(曲藝音樂)》,是一個學期的課程,每周2 節課,2 學分。在具體教學中,我們發現即便是一個學期 16 周的課程,仍難以涵蓋中國曲藝音樂上百個曲種。按照曲藝音樂傳統分類,7 個大類中,每一類選取兩個曲種,也不過 14 個品種,相對于16周教學而言,幾乎是全部教學進度安排。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具體的教學實踐環節,曲藝音樂教學都面臨“時間太少”這樣的尷尬狀況。如何破解這個問題,這正是本次會議正在討論的議題。
具體教學中我們或許還都會遭遇這樣的尷尬,即中國傳統音樂分析術語表述西化:
以某些漢族傳統音樂分析研究為例,民歌、器樂、戲曲、說唱等各大類音樂曲目的分析表述中,見“旋律”不見“腔調”,見“節拍”不見“板眼”,見“變奏”不見“加花”,見“轉調”不見“犯調”、只見“再現”不見“合頭……③
面對這種種困境,還是有一批前輩學者幫助我們找尋出路“外向綜合加內向綜合”④的方法,或許不失為一種曲藝音樂研究教學的可取之路。這里所謂的外向綜合,即指研究曲藝音樂要關注其他學科,也就是關注跨學科的成果,以及借鑒跨學科的方法去探索。所謂內向綜合,“是指研究音樂與曲藝中其它藝術手段的相互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在綜合性藝術手段的整體運用中,找出音樂存在的意義及相互依賴的各種形態變化。也就是從曲藝的內部結構來分析音樂的作用及其運動的規律?!雹?
內外綜合的研究方式一針見血地提出中國曲藝音樂研究存在的問題。但如何解決問題,沈洽先生在“音腔論”⑥方面的實踐與總結,則為中國曲藝音樂研究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方法。
三、曲藝音樂理論建設
曲藝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解放初期統計,漢族曲藝就有三百多個曲種。各曲藝曲種產生并流行于某一地區,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是一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這筆豐厚的文化財富,在當代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受到強烈沖擊。因此,保護各地的曲藝音樂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這就需要我們的音樂理論工作者,對曲藝及其相關的民間音樂,從音樂本體及有關知識各方面做深入的理論解析,理清它們的旋律構成方法、結構特點、旋律與語言等各方面問題,除推動曲藝音樂創作以外并以求在中國各大音樂學院和藝術院校中,最終建立起《中國民間音樂作品分析學》這門課程,把我們的民間音樂有效地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雹唢@然,目前的曲藝音樂教學研究中“傳統音樂形態分析缺乏民族音樂語境的現象?!雹辔覀儺斎绾蚊鎸@些挑戰?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感嘆“曲藝音樂研究是民間音樂研究中薄弱的一環,至今還沒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边@些問題不僅需要我們從具體教學角度來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21世紀以來有關母語音樂教育、本土音樂研究觀念已經非常普及的前提下,對待傳統音樂更應有新的觀察、研究維度, 從而形成具有本土解釋話語的教學體系。
余論
21世紀以來,曲藝音樂教學逐步被重視,雖然仍面臨眾多困難,但相較之前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⑨,《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一書,著重從曲藝音樂分析的理論視角探索了教學研究的可能及其限度,因為就著作者而言,音樂分析僅僅是曲藝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雖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曲藝作為一個綜合性藝術形式,它的研究邊界還很廣闊,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領域拓展, 將對構建新時期曲藝音樂教學體系具有重要啟示。
注釋:
?、馘X國楨:《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
?、谖閲鴹潱骸兑魳沸螒B分析的民族音樂語境》,黃鐘,2017(1),P105。
?、?伍國棟:《音樂形態分析的民族音樂語境》,黃鐘,2017(1),P106。
?、?欒桂娟:《關于曲藝音樂研究的方法思考》 ,中國音樂學,1988(3),P72。
?、?欒桂娟:《關于曲藝音樂研究的方法思考》,中國音樂學,1988(3),P72。
?、?參見沈洽先生相關論述。
?、?錢國楨:《中國曲藝音樂作品分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P3。
?、?伍國棟:《音樂形態分析的民族音樂語境》,黃鐘,2017(1),P105。
?、?欒桂娟:《關于曲藝音樂研究的方法思考》 ,中國音樂學,1988(3),P74。
(作者單位: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ㄘ熑尉庉?鄧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