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學生手機成癮心理機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智能手機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發展,使其成為最大的網絡使用終端,而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簡要分析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機制,并論述學生手機成癮的主要危害及教育策略,旨在有效解決大學生手機成癮心理危機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智能手機使用理念。
  關鍵詞:手機依賴行為;心理機制;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5-0104-03
  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逐漸滲透至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休閑娛樂等各個環節,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活動、社會認知和人際交往。大學生長時間地使用手機,將會對其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層面及社會功能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高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學生智能手機的合理使用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本文針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預策略,以期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問題。
  一、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機制
   1.沖動性格與手機成癮
   針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研究維度具有多元性,其中沖動性作為人們性格中的一種特質,與學生手機依賴性問題產生聯系性較強。根據美國著名學者Mitchell的研究結果顯示,高沖動性的性格在行為決策時,對于不良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且高沖動型性格人群產生手機依賴問題的概率較高[1]。首先,高沖動型性格更傾向于獲得即時小獎勵,對于延時的大獎勵缺少重視,針對欲望及誘惑的抵抗能力較低,易對手機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其次,當代青年大學生中,多數是沖動型性格的學生,對于人體發出的抑制信號接受速度較慢,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由此可見,大學生行為抑制能力不足,便極易產生手機依賴問題。沖動型人格與手機依賴問題中,主要以自我控制為中介,沖動型人格是手機依賴問題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響因素。因此,當代青年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解決,需要積極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及約束能力,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智能手機的意識。
   2.自我調節與手機成癮
   大學生對手機過于依賴,是一種沖動控制障礙的表現,其中手機依賴與沖動型性格之間的聯系性、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是不良習慣產生的主要原因[2]。大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中,過多地使用手機將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學生的自我意識及人生價值實現,將過于依賴于網絡內容。自我調節理論認為自我調節是幫助人們趨利避害、控制自我行為的重要方式,處于不同調節階段的學生,采取的解決措施將存在差異性。處于提升調節階段的大學生,更加傾向于追求理想目標,并向往使用最優的方式刺激體驗;處于防御調節階段的學生,較為追求責任性目標,主張以最小化的方式滿足自身的主觀體驗。自我調節理論無法概括大學生對于手機過分依賴的原因,但可有效地揭示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產生的內在機制。由于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較低,在面對網絡內容的誘惑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及價值選擇。
   3.領悟能力與手機成癮
   針對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機制進行研究,學生的領悟能力,對手機依賴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學生社會領悟能力,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隨著學生個人成長及發展,積累形成的對社會支持的利用能力。領悟能力主要包含主觀體驗、自我了解、自我感受等內容。大學階段的學習及生活中,學生正處于構建社會網絡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家長、教師、同學之間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良好有效的社會支持能夠給予大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改善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及價值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诂F有調查結果可發現,家庭關系淡漠、朋友較少的學生極易出現手機依賴問題,社會支持領悟能力較低的學生,手機成癮的發生概率更高?!吨袊ヂ摼W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主要涉及通訊、社交應用、微博、網站等活動,多元化的手機功能是學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渠道,大學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領悟能力,借助手機平臺獲得更多正面的社會支持。
   4.手機使用與手機成癮
   當代青年大學生手機使用成癮的因素眾多,其中手機的主要優勢、學生的自我意識、社會環境的影響等相互作用,影響著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針對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研究,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手機成癮的原因,主要源于手機能提供便捷的服務,并非手機本身。例如,手機成癮問題可細分為:手機聊天成癮、手機游戲成癮、手機網絡成癮等。探究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產生原因,與學生的使用頻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手機娛樂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孤獨感、無助感,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及內心世界,因此,智能手機成為學生舒緩情緒的中介。頻繁使用手機的學生性格較為沖動,高沖動性性格極易對手機產生較強的依賴性。與此同時,自我情緒調節能力較低,且社會領悟能力較低的學生,會通過頻繁使用手機尋求自我滿足。因此,手機使用過程中帶來的情感體驗,是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學生手機成癮的主要危害
   1.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代青年大學生手機使用成癮,將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首先,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將會影響大學生的頸椎健康及視力健康。手機屏幕較小且亮度較高,學生長時間使用將會出現眼睛干澀、視力模糊等問題。多數學生喜歡在睡前使用手機,睡前過多地使用手機將加大產生散光及近視的幾率。與此同時,手機屏幕發出的亮光,將降低睡眠中的褪黑激素,影響學生的睡眠質量。因此,學生夜晚頻繁使用手機,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作息質量,久而久之將會誘發身體疾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手機成癮的學生極易產生心理疾病,會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問題。其次,我國互聯網起步發展較晚,針對網絡平臺的內容規范力度不足,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網絡平臺中良莠不齊的內容及錯誤的價值觀念,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在部分直播平臺中,“網絡主播”為了提高關注度,獲得經濟收益,直播的內容低俗不堪,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績
   大學生手機成癮影響學業成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學生過多地使用手機將會占用更多的時間,并浪費學生的精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自我成長將產生不利影響。其次,網絡平臺的普及化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遇,“網紅經濟”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普遍現象。“網紅經濟”的出現及發展,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及價值選擇,多數的學生認為成為網紅比學生的發展前景更好。學生手機過度使用,將時間浪費在網絡交際之中,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不良影響。學生日常學習的時間縮短,且學習熱情較低,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影響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最后,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及多樣性,西方的敵對勢力可借助手機媒體,向我國青年大學生灌輸錯誤的價值觀念,降低我國人才培養教育工作的成效性?,F階段,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錯誤的價值追求,對于學生的愛國精神、理想信念追求產生嚴重影響。
   3.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手機成癮,對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會產生消極影響。首先,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手機網絡最大的使用群體,使用手機網絡的主要目的為社交及娛樂。手機社交軟件能夠為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學生借助手機能夠降低交流的成本,并且具有即時性。但學生過于依賴微信、QQ等社交平臺,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培養。大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在語言表述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上,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及提升。其次,大學生手機成癮,將會對周圍的事物淡漠,對于家長、教師、同學的關注度降低,遠離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活動,普遍在網絡世界中尋找自我滿足。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將會導致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甚至產生自卑、焦躁、憂慮等性格問題。因此,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解決,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且重要的影響[3]。
  三、學生手機成癮的教育策略
   1.重視能力提升,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通過學生手機成癮心理機制的論述,可以發現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主要受高沖動性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較低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約束能力,構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解決學生手機成癮問題。首先,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積極的手機使用態度。當代青年大學生應明確手機的主要功能及性質,即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工具,準確掌握手機在生活及學習中的價值性,明確學生手機成癮對身心健康產生的消極影響。其次,高校輔導員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培養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的意識及能力,保證大學生每天有8—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提高學生的睡眠質量,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第三,高校應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精神,通過運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減少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及頻率。通過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合理安排生活學習時間,降低學生對于手機使用的依賴性,創建健康的大學生生活方式。
   2.重視心理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繼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基于健康教育及掌握知識的維度進行分析,應將正確的手機使用方式結合到大學生心理課堂教育活動中,規范學生使用手機的意識及行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有效開展。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可開展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辯論比賽、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手機成癮對于身心健康的危害,預防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發生。其次,對于已經出現手機依賴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及時進行心理引導,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糾正大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及行為舉止。最后,高校應重視心理教育活動的開展,針對易出現嚴重手機成癮問題的學生,采取干預治療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手機過度使用的問題,轉變學生手機使用態度,通過心理教育的方式干預手機成癮行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正念認知行為治療、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及系統補償綜合心理治療等。
   3.重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塑造,有著積極且重要的影響。親子關系作為學生最親密的社會關系,在抑制大學生手機成癮行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改善家庭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有效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降低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緩解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首先,從家庭教育維度出發,家長應引導學生理性客觀使用手機,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意識,明確大學生手機成癮的主要危害,提高大學生對于手機使用的重視程度。其次,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減少在家庭中使用手機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及相處模式。通過家庭良好氛圍的構建,以及家長的以身作則,提高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能力。
   4.重視理性環境,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
   營造理性的手機使用環境,應基于學校管理、校園文化、社會導向三個方面開展工作[4]。首先,高校作為教育工作主要組織者,應加強對于學生手機使用的管理,通過學校教育活動對于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制定并落實手機使用干預制度,杜絕學生課堂中使用手機的行為。高校應定期組織手機使用專家講座、培訓活動,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向大學生傳遞正確使用手機的方式。高校可借助手機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向學生推送正確使用手機的策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平臺。其次,高校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構建出多元化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學生提供展現自身優勢特長的文化平臺。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降低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最后,社會輿論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客觀地使用手機媒體,并確保社會輿論平臺信息內容的科學性及健康性,為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提升,提供有利的平臺及環境。
  結束語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日益嚴重,成為影響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大學生過于依賴智能手機,將危害其身心健康,并對人際交往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的教育策略,應以學生、學校、家庭為主體,提高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能力,并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解決大學生學習與生活中手機成癮問題。通過提升大學生手機使用能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劉勇,陳健芷,趙建芳.哈爾濱大學生人格特質與手機使用及成癮行為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7):995—997+1000.
  [2]張亞利,陸桂芝,金童林,李森,蔣懷濱,梁麗.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對人際適應性的影響:述情障礙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8(2):83—88.
  [3]連帥磊,劉慶奇,孫曉軍,周宗奎.手機成癮與大學生拖延行為的關系: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5):595—604.
  [4]李麗,梅松麗,牛志民,宋玉婷.大學生孤獨感和睡眠質量的關系:智能手機成癮的中介作用及性別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2):345—348+320.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YU Feng
 ?。∟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Abstract:The popularity of smartphones worldwide has made it the largest network terminal, 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smartphones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tudent mobile addiction, and discuss the main hazard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t aim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mobile addiction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function of mobile phone use.
  Key words:mobile phone dependenc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educational strateg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5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