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必備素質:課堂管理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效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學生個性發展及教師專業化養成的基本保證,也是小學教師所應掌握的基本能力與必備素質。隨著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小學教師欲在課堂管理方面獲得專業成長與發展,需要樹立并運用正確的課堂管理理念、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課堂常規、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環境、正確對待小學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反思個人課堂活動管理。
關鍵詞:課堂管理;小學教師;專業化成長;管理策略;課題問題行為
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5-0028-03
科學的課堂管理是小學教師有效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構成部分,同時也是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對其提出的重要要求,它包括課堂秩序、課堂教學、課堂時間及課堂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課堂管理是教師確保有限教學時間得以有效利用,構建有利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師生關系友好發展,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方式。課堂管理能夠體現教師素養,優質的教師配合高效的課堂管理,才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小學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在課堂上開展,小學兒童在校的大多數時間也主要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小學教師唯有加強對課堂管理的研究,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一、課堂管理的相關概述
“管理”是管理者“利用某些原理和方法、手段、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調動組織成員努力工作,并合理運用物資、人力、時間等資源,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1]。課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是指教師為了有效利用時間、創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以及減少問題行為等而采取的組織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處理課堂行為等一系列的活動與措施[2]。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在社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漸漸被人們重視,同時,社會對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掌握和運用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教學目標的策略;編制教學計劃的策略;課堂管理策略等?!盵2]由此可見,課堂管理策略的運用對教師的成長和培養起到推動作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勢必要求教師對課堂管理策略進行掌握和運用。
二、課堂管理的價值
小學教學活動是小學教師和小學兒童相輔相成的活動,是小學教師以適當的教學手段,在有秩序的課堂紀律下構成的以小學教師為主導,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小學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不當,會導致不良結果的產生,例如,影響小學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教師本人專業化發展以及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因而,小學教師須不斷加強對課堂管理相關理念及策略的學習和運用。
?。ㄒ唬┱n堂管理對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起到保障作用
在小學各科目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課上開小差、說話、隨意離開座位等)較常見,這不僅會打斷教師正常的課堂教學,久之甚至可能使教師產生疲乏厭煩的情緒。此外,學生問題行為的發出者不僅影響自己的學習,有時還會影響班級其他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更多同學的分心。最終,不但教師所預備的教學內容不能順利地完成,還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可見掌握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可以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ǘ┱n堂管理對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起到關鍵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班尼曾說過:“在教師完成的所有任務中,沒有比管理技巧更為重要的了?!盵3]教師對課堂物質環境的布置(課桌椅擺放、墻報等)及心理環境的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師生關系的維護等)屬于課堂環境管理,是課堂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小學教師通過對課堂環境的管理,可以逐步提升自己對課堂管理的能力,為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ㄈ┱n堂管理對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面對課堂上學生違反課堂規范的問題,教師是否正確處理了?是認真開導、任其發展還是簡單體罰或責罵?小學兒童心理非常脆弱,如果小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處理方式方法不科學,不僅會影響他們幼小心靈的健康發展,很可能導致小學兒童產生一些消極心理,如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小學兒童可能會因教師處理方式不當導致失去自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等問題。只有加強課堂管理各方面知識的學習,教師才能在處理課堂問題時做到科學合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使小學兒童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提高課堂管理能力的策略
不同年級段的小學生需要不同的課堂管理手段,課堂管理能力體現出教師的基本素質,也是評估教師能否掌控課堂的不可或缺的指標。小學教師可以加強自身學習,靈活運用以下策略。
(一)樹立并運用正確的課堂管理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為的先導,教育行為是教育理念的外化?!盵4]與行為相分離的概念必定是空泛的概念,而缺乏概念的行為必然是盲目的行為。 因此,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首先應當樹立并運用正確的課堂管理理念指導自身的課堂管理行為,堅持以小學兒童為本,尊重個性,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
小學教師應當把教學與課題管理看得同等重要。若僅把課堂管理用作實施教學的一種方式,課堂教學管理的過程會被曲解為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控制。這將使教師過于夸大自己的權威,認為課堂管理就是嚴格控制小學兒童的行為,讓他們在課堂中規規矩矩服從各種班級規章,以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小學兒童如果違反教學中教師發出的指令,他們將被視為不尊敬老師,會受到教師的批評或懲罰。顯然,教師們應當積極轉變自己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課堂管理理念。設身處地地從小學兒童的角度來看問題,樹立以小學兒童為本的課堂管理觀,以小學兒童為中心,確保他們的主體性地位。堅持以小學兒童為本、尊重和保護好他們的求知欲和創新性,并注重構建和發展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ǘ┙⒑捅3至己玫恼n堂常規
班級課堂常規是每一名小學兒童都應遵守的一種行為準則。沒有規矩就沒有課堂,小學兒童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首先應當注重的是班級課堂常規的建立。小學兒童遵守課堂常規,有利于他們保持正確的學習習慣。并且規范的課堂常規有助于良好課堂紀律的保持,可以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概率,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入學伊始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參與制定課堂班規。馬卡連柯曾指出:“班級不是一群獨自聚集起來的人,而是由于目標的統一和行動的一致而結合起來的、有一定組織機構和組織紀律的整體?!盵5]顯然,班級小學兒童應該在教師的組織下,全員參與建立健全各項班級規則,并使之成為全體成員行為的準則。教師要尊重和理解小學兒童合理的想法,每一項班規的制定都盡可能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后再通過。學生在參與共同制定班規的過程中,感受到主體意識得到老師的尊重,更容易理解和執行自己參與制定的班規。
其次,班規的語言表述可以采用小學兒童易于理解的、正面的、鼓勵類的形式。如課堂有關學習的討論請盡量小聲,不要影響到他人;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課上課下使用禮貌用語等。最好不采用消極的禁止性命令語言,如禁止課上說話、禁止嬉笑打鬧等。此外,還可以用生動形象的、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展現課堂常規。教師可以把班規改為兒歌的形式,不但通順流暢,符合小學兒童學習的特點,而且可以隨時讓學生誦讀。
最后,制定并嚴格執行學生遵守或違反課堂常規的辦法。行為主義認為積極強化某一行為,它的重復性更強,因此教師可以提出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的獎勵,而對于違反規則的同學,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小懲罰,取消學生的某些活動權利,教師要做到公正公平,不管是成績優秀還是后進生違反了課堂問題行為的都應該以同樣的標準要求他們。
(三)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環境
著名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就必須先改變他的環境。環境改變了,他就會被改變?!盵5]由此可見,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雖然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外部原因,但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課堂環境——包含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建設。課堂物質環境包括教室內部墻面、布告欄等各方面的設計、課桌椅的擺放及教學硬件設備等;課堂精神環境主要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包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課堂氣氛等。
1.加強課堂物質環境的建設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教學就是要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6]因此,教室的自然環境是課堂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是良好的課堂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臟亂的、單調空洞的教室,學生長期在其中學習,會覺得枯燥無趣,造成視覺疲勞,而舒適、整潔美觀的環境設計不但可以讓學生和教師感到放松,還可以推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交往。
教室環境設計要整潔、柔和、美觀,且符合小學兒童的年紀。教室環境設計時,墻面可以用暖色調粉飾,如淺黃色等;教室盆景的布置可以讓學生帶一些自己家里種的花草,學生在課后觀察花草生命的生長過程,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和觀察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意識;課桌椅的擺放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進行靈活調整,不必一味采用傳統固定的“井字式”,可采用“橢圓桌式”“U字型”的擺放方式以加強師生間、學生小組間的交流,使得每個小學兒童能夠完整地看到課堂示范;墻面可貼上學生自己的繪畫、手抄報等,學生看見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來,會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張貼一些有趣味且富含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吸引學生去閱讀、思考。 此外,教學設施設備的布置、教室物品的擺放及其他裝飾應盡量把舒適和整潔作為標準,營造出和諧生動的課堂自然環境。
2.優化課堂精神環境的建設
人本主義學習論比較關注精神環境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主張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和諧和寬松的學習氛圍。課堂精神環境不僅對師生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學生個性心理的形成。平等、互動、友愛的氛圍會讓學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安慰,體會到有人關愛他們,有利于發現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為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生心理、品格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只有在這樣積極向上、安全友好的課堂中,學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學習,并且這樣的課堂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推進師生關系的發展。因此,優化課堂精神環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和發展教師課堂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教師要主動構建和發展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促進,是兒童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兒童產生合理課堂行為的關鍵。融洽師生關系的建構和發展需要教師了解、關愛和研究學生,包括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家庭環境等;教師要轉變學生觀,提高個體素養;要堅持教育民主,不偏不倚地看待每一名孩子,基于小學兒童的發展,為他們著想,理解并寬容學生。教師要愛護、尊重學生,保障學生的正當權益,用寬容和理解的心去接納學生的獨特個性表現。
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和學生交談,通過溝通發現學生的心理活動。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表現良好。教師應多找學生交流以了解學生們的心理需要(例如,在與學生交流時可以提問:教師的講授方法你習慣嗎?坐在后面你能聽見嗎?教學內容能不能理解?)談話時教師要轉變為學生的朋友,以朋友的角色去溝通,一定要親切和藹、真誠耐心地和學生交流,信任并理解自己的學生。尤其對于一些淘氣的兒童,教師應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犯錯誤時,要意識到學生不可被過度指責,要從側面教育學生,注重關愛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課堂環境的建設只有把物理環境的改善與心理環境的優化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 ?。ㄋ模┱_對待小學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
課堂問題行為(此處主要指課堂秩序問題),是指學生在課堂發生的,擾亂教學秩序、影響他人學習、違反課堂規范的行為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受教師、學生本人及環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課堂問題行為難免存在于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中出現的違紀行為對兒童的后期學習及規范化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有重大影響,此外,還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利于融洽師生關系的建立,最終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理方式一定要科學。
第一,小學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分析和總結。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也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其行為塑造的潛能很大。小學階段的兒童由于本性發展不夠完善,在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不合適的課堂行為,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的問題行為。在處理問題行為時,一定要及時、有效,首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再通過行為強化來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幫助學生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第二,小學教師應使小學兒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小學兒童的行為自控力差,專注力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教師要善于選取班級優秀兒童作為范例,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眾所周知,小學的兒童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通過對班級同學的優秀課堂行為進行表揚,小學兒童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行為是不應該發生的,是不正確的,這樣可以激勵問題學生改正自己的問題行為。
(五)積極反思個人課堂活動管理
對自身課堂管理相關活動進行反思,是教師迅速提升課堂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常教師的課堂管理是一個“學習課堂管理理論—進行課堂管理實踐—反思課堂管理問題—再學習新課堂管理理論—再進行實踐—新一輪反思”,如此不斷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個體自身的反思是重中之重。小學教師應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時刻注重對自己的課堂管理活動進行反思和評價。此外,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極其重要。若教師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使教學順利開展[7]。
總之,教師通過反思自身的課堂管理行為,可以覺察和彌補課堂管理能力的不足,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提高課堂管理能力的辦法,并且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發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反思使教師對課堂管理方方面面的理解更加透徹,且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分析課堂管理不足的原因,特別是教師自身的原因。這種有意識的反思推動了教師積極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有助于課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教師應當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管理活動不斷反思,針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行動研究。通過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不斷解決自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促進個體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朝輝.中學英語課堂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陳建華.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動態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70—73.
[5]許潔.小學低年級實施生命化班級管理的行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劉儒德.學習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常寶成.課堂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8):39—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