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在于共同體內部主體是作為自身持續發展的目的而存在的,并且都是作為對方實現發展目標的條件而存在。共同體內部成員相互間決不是被某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和物質所定義并相互隔離;共同體的發展是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共同體的整體性發展。同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面臨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挑戰,單獨的主體不能引發創新,獨立主體的機械聚集也不能夠必然導致創新,而是需要有機地聚合,也就是必須培育內部主體稟賦的多樣性、提升內部主體認知的復雜性、增強內部主體協同的有效性、保持共同體的開放性,從而充分發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復雜性理論;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5-0016-03
  將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理念,將創新創業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面臨國家間競爭和國家內部不同主體間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做出的必然選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是國家發展戰略推進和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基礎。然而,面臨現代社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雙重挑戰,單獨的主體不能引發創新,獨立主體的機械聚集也不能夠必然導致創新,而是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協作,有機地聚合、聚焦、聚變,也就是必須培育并充分尊重內部主體稟賦的多樣性、提升內部主體認知的復雜性、增強內部主體協同的有效性、保持共同體的開放性,從而充分發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
   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揭示了人的現實性和社會性,個人的生存發展是歷史邏輯的必然,伴隨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個人與其所置身的社會關系結成規模性、復雜性、互依性、開放性程度不斷提升的有機共同體。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共同體思想,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以現實的個人為邏輯起點,以人的組織化生存為切入點,透視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發展實際,系統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中介方式和終極方式,客觀揭示人類社會內在發展規律的思想?!啊F實的個人’是社會存在的前提……每個個人迫于生存條件、受共同利益的制約而形成交往關系,進而結成共同體,但其個性和自由卻又受到了共同體的制約;只有‘個人的自主活動’,即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和共同體整體利益的個人自由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動,參與、嵌入到‘生產—交往形式’交織而成的社會結構中,才能實現從 ‘古代共同體’到 ‘現代市民社會’再到‘真正的共同體’也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轉變。”[1]人的發展在經歷“人的群體本位”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獨立性”階段之后,彼此都作為對方實現個人以及共同體發展目標的條件,共同體內部成員是獨立的存在,但相互間一定不是孤立的存在,不是被某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和物質所定義并隔離起來的。今天的高等教育必須適應人的這一發展要求,克服個個封閉孤立的實體性,建立個人和他者之間有效的對話與合作媒介,從而形成適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關系理性”,既承認獨立自由個性又與他者擁有共同感受、共同責任、共同信念、共同價值。
   中國持續40年的高速發展已積累了可觀的物質財富和生產力,社會交往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同時面臨來自外部和自身發展的雙重挑戰,如何突破發展的多維困境、如何保持發展的比較優勢、如何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如何強化國家核心競爭力、如何更好地履行大國責任?凡此種種的現實問題歸根結底都需要回歸到“人”這一原點,需要培養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并通過他們以更恰當有效的合作方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來解決。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恰恰是對上述問題的根本性回應。傳統的以高校為核心的相對孤立的知識共同體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的需求以及人本身的發展需求。日益加快的全球化進程以及中國社會內部生存競爭的雙向壓力,迫切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巨大變革。多元化、多層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必須不斷完善,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內涵建設必須不斷加強。面對新形勢,高校必然選擇依托由政府、企業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發揮協同效應,通過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完成自身蛻變,以更好地擔當傳承文明、創造知識、服務社會的使命,成就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同時實現共同體的整體發展。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面臨外部社會日益增強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挑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始終面臨來自于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這里所說的不確定性是相對于人類認識的有限性而言的。人的意識一旦進入行為層面便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受控于環境或者說其所處的共同體中人與人的關系,極有可能遭遇失敗甚至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的風險。在互聯網時代,技術已經可以使任何一個人的意識具有表達和呈現的自由,但同時也必將受到相互之間的影響,自我意識同時也是集體意識,社會關系內涵著復雜性,亦即隨機因素、偶然性、主動性、意外事件、創造、破壞和變遷。因此,重要的是提出一個尊重復雜性前提的策略:認識到現實的不確定性,但堅信在現實中存在著不可見的確定性和應對不確定性的可能性[2]。以此為前提,在不確定性中給組織中的個體尋找一個能夠不斷被賦予發展能力和獲取發展資源、發展機會的空間,使之感受個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加深個體之間的聯系,使之與其所置身的組織乃至組織所置身的共同體一起應對不確定性帶來的危機。
   讓組織具有駕馭不確定性的能力,核心是要關注組織中成員主體的成長,通過塑造和激發個體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力,不斷獲得新的發現和發明,以拓展認知的邊界,持續創造價值,進而有效地應對不確定性,化解困境實現更大程度的個人自由發展及其所屬組織乃至由組織構成的有機共同體的系統性發展。凱文·凱利在著作《技術元素》中認為,所有公司都難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從生態學的視角看,公司這一類型的社會組織成長邏輯遵循獨立有機體的生命周期律,而城市則構筑了可以超越自身邊界動態擴張且內向成長的生命系統。此處所言及的城市,這個具有高度復雜性、結構性的巨大系統,就是因為遵循了自然的規律,從無中生有,到變自生變,內在恪守自我變化的規則,從誕生到歷經不同的人類文明時期,在不同群體用暴力和知識不斷重構社會權力分配結構的過程中,通過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技術創新、科學發展,重塑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斷喚起人的超越性需求,使人的創造不斷作用于其所置身的組織,將影響通過正在消除物理限定和文化隔閡的媒介傳遞到更巨大的組織系統中去,從而持續加深個體與共同體的互依性,個體將擁有更系統的知識、更完善的能力、更豐富的信息、更自由的意識,組織和共同體所擁有的資源和資源的聚合能力會因內部個體的價值創造而不斷提升。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系統性價值的外化
   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社會制度基礎、社會交往基礎、社會產業基礎日益完善,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系統性價值??平膛d國戰略是創新創業發展戰略有效推進的基礎性保障,自1978年以來,國家不斷增加保障科教興國戰略順利實施的制度供給,以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社會化的制度體系建設,激發整合創新的底層力量、鞏固強化創新的核心力量,以科技進步推動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等的全面社會創新。從改革開放之初陸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并于2002年頒布施行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3]。自2014年國家持續發布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不斷完善鼓勵科技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更廣泛持久地激發社會主體的創造力,推動社會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科技進步引發了社會主體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變革,使人獲得了更充分的自由,個體可以通過互聯網科技實現自由聯合。從10萬年前人類發明語言用以交流合作,到5000年前發明文字,到古羅馬時期莎草紙的發明、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再到電報、電話、互聯網的逐一誕生,社交早已超越了原始共同體中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社會主體可以通過社交方式的創新不斷超越自身生物維度的規定性而去探索無盡的自我。持續的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擺脫生理和物理的限定而實現自由的發展與聯合,結成獨立且依存的真正的共同體。
   歷經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明顯提升,產業基礎日益堅實。制造業在眾多維度上都領跑全球,強大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不僅體現在產量和成本方面,諸多工業品類的產品品質也領先世界,工業品類覆蓋面廣,產業縱向整合度高、橫向分布日益集群化,技術進步推動的產業升級在加速進行?!懂a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6)NO.6》指出,中國貨物出口占全球貨物出口比重達到11.75%,中國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則從2008年的12.7%增至2016年的18.6%,2015年中國低端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7.98%,高端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5.75%,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全球占比超過1/3,居世界首位。中國的企業家的群體在40年的市場實踐中,已經積蓄了豐富的經驗和雄厚資本。日益成熟和壯大的企業家群體,是高校創新創業共同體所必需的基礎要素。企業家這個特殊的群體,是將天賦、創意、知識、市場、資本、制度等多元社會稟賦聚合、聚焦并引發聚變的關鍵樞紐。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歷練與鍛造,這個越來越具有創新意識、契約精神、協作能力的群體勢必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中有所擔當、有所作為。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在客觀上重塑了中國社會人們的觀念、行為和交往模式,引發了人力資源結構和社會關系結構的巨大變革。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資本的偉大的文明化的影響就在于“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3],“全面發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相異化的普遍性的同時,也生產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盵4]個體的個性和能力日益全面的發展是歷史邏輯的必然,社會的進步是在個體能力不斷復雜化、完善化以及個體所結成的系統性程度不斷增強的社會關系互動中實現的。基于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和復雜性系統理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以創新發展理念驅動教育變革、大眾創業,從人的意識和行為層面提升個體的創造力和個體間的互依性,在此基礎上增加社會的生產性投入,包括繁榮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現代經濟活動、創造知識創新技術、增加資本的積累,這既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流經濟學界關于經濟增長的共識,也是全球化加速的時代國家持續提升競爭力的共同策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系統性價值的實現關鍵在于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等主體能夠確立跨越文化壁壘的信任、共同恪守的價值標準和社會契約,能夠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共同建設新的價值關系和價值網絡,使主體性價值目標與共識性價值目標相互依存,在共同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增進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組織、共同體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聶錦芳.“現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之辨——重溫馬克思、恩格斯對一個重要問題的闡釋與論證[J].哲學研究,2010(11):3—10.
  [2][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3.
  [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EB/OL].中國網,2002-07-0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Systematic Valu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GUO Yua, NIU Huia, ZHU Xue-rongb
  (a.School of Marx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b.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uhehaote 010071, China)
  Abstract:The systematic value of the commun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munity exists for the purpose of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s the condition for the other party to achieve its development goals.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are not defined and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some special social contacts and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The independent subject can not initiate innovation, and the mechanical aggregation of independent subject can not inevitably lead to innovation. Instead, it needs organic aggregation; that is to say, it must cultivate the diversity of internal subject endowment, promote the internal subject’s cognition complexit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main body coordination, and maintain the openness of the community,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stematic valu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Marxist social reality theory; complexity theor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munit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5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